SH自行车二厂党高官兼厂长陈世杰以他特有的职业敏感发现,我们竟然连一家上规模的摩托车生产厂家都没有,摩托车生产的专门技术更是无从谈起。国家需求的摩托车大都从苏联、捷克等国家进口,价格昂贵,配件供应也供应不上,进口的摩托车使用没多长时间就成了一堆废铁。陈世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私下琢磨:摩托车与自行车相仿,作为生产自行车的工厂,应该有能力生产摩托车。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陈世杰决心试制摩托车。他把准备试制摩托车的想法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回到厂里做动员,职工也热烈响应。陈世杰随即组织成立了试制工作组,开始了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试制工作组了解到SH消防器材厂试制过捷克1952年产的“佳娃250”型摩托车,就向他们借来图纸和部分铸件毛坯,又从SH摩托车俱乐部借了一辆捷克“佳娃”250作样车,开始了试制工作。

和那个年代一样,试制也采取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将摩托车零件实样及图纸分配给技术相关的车间实行包干。全厂上下接到任务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战一个月,装配了5辆样车。

样车试制成功后,试制工作组又从BJ摩托车厂获得了1955年“佳娃”250型的全套图纸,与1952年的车型相比较,1955年型的“佳娃”除发动机变动较少外,车架结构、车轮规格、转向机构以及前后减震器、轮毂都完全不同,而且正式样车试制必须考虑投产。为此,工厂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试制工作组集中技术人员,对产品图纸进行了认真的消化。经过半年辛勤工作,5辆崭新的250型样车于是1960年3月诞生了。

这一年,“浮夸风”的后果开始显现出来,粮食严重短缺,城市虽然有国家计划供应,但普通市民还是食不果腹,面带菜色,走路打晃。SH自行车二厂的全体员工望着那5辆暗红色的样车,出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就用“幸福”这样一个朴素而又实在的字眼给车命了名。

1960年8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SH自行车二厂成立了由副厂长李植农及技术科长唐翰章、张顺根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邀请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SH机械学院、交通大学等单位参加。经过各项性能试验,鉴定委员会认为,幸福250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可作为交通、国防、体育训练使用,应尽快投入生产。

幸福250虽然试制成功了,但组织批量生产困难很大。一辆摩托车有1000多个零件,除了电瓶、轮胎、紧固件、密封件等外购,其余均要自己生产,连薄板钢材也要自己轧制,是标准的“小而全”生产方式,困难之大,可以想象。鉴于此,SH自行车二厂领导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原有设备、厂房及人员条件,因陋就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扎实实搞了三年整顿。通过整顿,逐渐建立了摩托车的批量生产程序,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1960年底,有21辆新车在SH市内行驶试验,能安全回厂的只有6辆;到了1962年10月,有10辆幸福250从HB邢台到BJ,经600公里四级以下恶劣道路的行驶试验,全部安全无故障到达。

质量过关了,但销售渠道尚未畅通,主要还是自产自销。偌大的摩托车,没有销路,无疑是宣判了它的死刑。情急之下,SH自行车二厂的领导想到质检科有个叫杨临川的复员军人,就请他把幸福250介绍给解放军总后勤部。经鉴定合格,被指定为军事用车。为了保障部队供应,总后勤部还专门派了驻厂代表,每年由总后下达计划,供应部队需要。

当产品的销售有了军方的保障以后,幸福250又面临生产能力太低的问题,1962年全年只生产了600多辆,远不能满足需要。当时,SH自行车二厂用于摩托车生产的厂房只有一万多平方米,设备简陋,除了生产摩托车,还生产自行车零件,场地狭小。摩托车生产出来了没仓库储放,只好堆在走廊里,堆得厂里的楼道全部堵塞;装配好的车辆均需在马路上调试,但市区道路狭窄,车辆拥挤,无法试车,扩大生产大受限制。厂领导和SH市委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市计委的支持和统一规划下,SH自行车二厂和宝山农机修配厂合作,充分利用两厂的技术工人和设备、厂房,组成摩托车生产基地,并于1964年4月1日,和宝山五金配件厂一道合并改组,成立了SH摩托车制造厂。SH摩托车制造厂成立后,厂领导团结全厂职工,利用原有简陋厂房、设备、发动职工进行技术改造,大搞技术革新,挖掘生产潜力并投资增添关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摩托车产量出现了逐年增长的可喜形势。到后来,私人购车的限制放开了,幸福250开始逐渐地走向老百姓,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幸福250的身影。

幸福XF250摩托车

幸福250A数据:

排量: 239.00Cm

发动机类型:单缸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