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子一说“老师你教错了”,秦天的脸色就有些难看,玛的出师不利,让个小奶猫给敲得眼冒金星,我真写错了?

回头望着大大的“勾芡”两个字,没演砸啊,烹饪学院老师是这么写的,烹饪书上也是这么印的。

“嗯,小六子说说,何错之有?”

“老师,越王勾践,乃千古一霸,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他吃吴王夫差大便,自己和老婆给吴王当马夫,这是何等英雄人物才能做出的事啊。故而勾践之名,人皆会写,老师你写错了,写成勾芡,则大大不妥也!”

“咳咳……”

满堂深以为然的频频点头中,秦天有些脸红。

“这个……小六子,你好博学,老师表扬你一下。然鹅打仗归打仗,炒菜归炒菜。咱今天说的,跟吴越争霸无关,却是烹饪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勾则一定是芡!非芡不可。”

“所谓勾,是指调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手法,是将芡汁徐徐淋入,或者东点一点,西点一点,目的是使汤汁稠起来。”

“汤汁稠起来,有什么好处呢?入味!它把汤料中的味,裹起来附着于菜之上,连着味一同吃下去,就更有味了。”

“那么什么是芡呢?它的意思,指烹调时用淀粉加水调成的浓汁。”

“小六子你先不要举手,老师知道你想问什么叫‘淀粉’,老师正要讲呢。”

“淀粉这个名词解释起来你们听不懂,因为宋朝虽然有,但所用不多。它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咳,简单讲吧,是一种粉,类似面粉的粉,但面粉不可用于欠芡,欠芡必要用淀粉。”

“最适合做淀粉的食材是什么呢,是绿豆。你们都没听说过绿豆是吧,不奇怪,因为它刚刚从印度国传入我大宋,还没普及呢。”

“其次还有三样原料,一是马铃薯,二是红薯,三是玉米。嗯嗯,你们的懵逼表情我明白,都没听说过这三种食材对吧,嘿嘿,听说过才见鬼,这三样,都是要到明朝时才引进中原……”

“呃……老师说漏嘴了,什么叫明朝?这个……以后再解释。”

马铃薯、红薯、玉米,这三样最适合做淀粉的原料,产地都在南美洲,差不多都在明朝时,才被引入中华。

自汉武帝时,张骞西出扁都口,开启陆上丝绸之路的伟大篇章以来,西域物产源源不断流向中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食材。

同样是西汉时期,海上丝路开启,但只以局限于东南亚及中东一带。直至明朝的郑和时,才将航线延伸到了非洲。

宋朝时,美洲这个概念,对于宋朝人来说,相当于现代人飞出太阳系。

剩下大宋现有原料,能做淀粉的,无非也就小麦、菱、藕淀粉,缺点都十分明显。

所以,宋朝人做菜,没有勾芡这个概念。

羹,是需要勾芡才成,但宋朝时的羹,不同于现代社会,以皇宫里用于祭祀的“大羹”为例,它实际上是一种汤菜,比清汤熬得时间长,略带粘稠。

后世南宋的宋嫂鱼羹,也是如此,放入火腿什么的众多配料,烧得粘粘稠稠,是谓羹,实质依旧是汤。

……

第一堂课,圆满结束,关于勾芡的理念,已经在学生心中初步形成。

秦天现场进行了表演,炒了盘肉丝糊辣。

当然,他没放辣椒,辣椒在宋朝时还见不到,辣,用的是宋朝常见的食材。

好家伙,众人品尝完,足足傻了有半柱香功夫,怎么也无法理解,淀粉溶于水后,再淋入汤汁里,怎么会出现如此惊奇的效果?

所有味,都被裹在芡汁里,连同肉丝、白菜一同下咽,感觉味蕾盛开了鲜花。

小六子缠着秦天就不放了。

好不容易摆脱出来,让学员们在教室里操练勾芡技术,他自己走到无人处,偷偷地点上了根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