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同李睿德密谈之后,蔡攸又在府中独自思索了半日。在外人看来,童贯身为宣抚使,自己身为宣抚副使,不用说自然是童贯位高过自己,自己无非是奉命而行罢了。即便招降得耶律大石,世人乃至朝廷也只会认为这是童贯的功劳,却不知童贯实际上听命于自己。

若要改变这种局面,其实也很简单。前面李睿德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折腾“,拼命折腾。宋军原来是这样,自己偏要改成那样,原来是那样,自己偏要改成这样。多弄一些新花样出来,处处都与童贯的行事不符合,自然能让人知道宋军之中到底谁在做主。

打定了主意,蔡攸便率人朝童贯府邸而来。

童贯接入,却不敢询问其同李睿德密谈之事,但开口道:“相公倘有吩咐,但命人传唤下官即可。何至于劳动贵体亲临?”

蔡攸便开口道:“宣帅客气了,同是为国效力,又谈何辛苦?本官此次前来,单为招降之事。此事本官尚有话说。“

童贯开口道:“未知相公有何吩咐?”

蔡攸开口道:“本官昨夜翻读孙子兵法。待读至‘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心有感焉。夜不能寐,苦思之下,已得数策。正要与宣帅计较。”

你昨夜读个毛的孙子兵法,陪着春风得意楼的两位花魁一起读么?童贯也不便拆穿,只得附和着开口道:”孙子兵法自是千古奇书,相公亦乃奇人,一夕之间便尽知此书精要。下官正要聆听相公妙策。“

蔡攸开口道:”如今辽国只剩南京一道,我大军北伐南京,岂不是正是伐国之时?如此自当尊古圣贤之旧迹而行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且官家早有明旨,伐辽之道,当以招抚为先。但说你我出行之时,官家所赐之官职,便是“宣抚“二字。宣也者,宣天子之仁德。抚也者,抚新地之军民。此亦官家之苦心,宣帅可曾体会得?“

这话云里雾里,一直说不到点子上,童贯也只能附和着道:”古圣贤之语,自是万世不移。官家之策,亦为高屋建瓴。相公说的甚是,此次北伐,自当以招抚为先,武力为次。“

蔡攸便开口道:”但说’宣‘字,吾意借此良机,树大石林牙为典范,以攻辽人之心,广天子之德。“

不待童贯开口,蔡攸又接着往下说:”如今天子仁德,于大宋万民之外,尚欲泽被辽人。我等身为臣子,自当体上意而行之。此其一也!即便伐辽成功,惜乎民心未附。若要尽收民心,修武备,固关隘,尚不如扬天子之德。所谓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使辽人深沐圣德,归心朝廷,此功远在拓土之上。拓土万里,不免蛮夷,一服王化,便成中国。故拓地为次,宣德为主,此其二也!大石林牙欲降,此乃大事,金国、辽国、夏国必当瞩目,此时正当扬天子之德,使宇内皆知。未知宣帅以为何如?“

蔡攸乃是官家的铁杆心腹,如今又拿天子的名头来说话,童贯自是不敢反对,只得开口附和道:”相公所言甚是。“

蔡攸呵呵笑了起来,开口道:”此事吾已有全盘划算。岂止辽地,就连金国、夏国,亦当有闻风而投者。“

童贯开口道:”下官但听相公吩咐。只不知相公计从何出?“

蔡攸开口道:“四月之初,宣帅尚未陛辞之时,官家曾下诏书与辽地民众,意图招降。此诏书当广为传播,吾意于军中竖三丈黄旗数十面,取巨椽之笔书官家圣训于其上。辽地士卒、百姓、官僚隔河观之,自知天子招降之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