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依旧回到永宁宫做门监,苏钰姑姑在他回来之后悄悄告诉他,万贵妃骤然发怒是因为在铜镜中偶然发现鬓角已生华发,并非是他绾发的手艺不好。万贵妃消了怒气之后深深叹息,皇上正当壮年而自己却已是人老珠黄,这是自己的命,幸或不幸皆是命罢了,迁怒一个梳头的太监又有何用,于是另派小太监去传回张敏,让他以后继续为自己绾发。张敏听了其中缘故又是一阵悲戚,原来自己是受了这无妄之灾,若非恩人相救,哪里还有机会听到苏钰的这番解释?苏钰再三叮嘱张敏以后办事小心,一定要仔细检查贵妃的发髻外不能看到白发,张敏连连应诺。  万贵妃虽然自此之后对张敏另眼相看并未动怒过,但是她对其他宫人的脾气却依旧不好,宫中更换的太监一批接一批,总不能让她满意。秦见濬对于永宁宫中频繁地换人早已见怪不怪,只是担心宫人不能服侍好万贞儿,想要亲自在一众太监中挑选了一个最精明伶俐的,送给万贞儿做礼物。  万贵妃近来心情似乎渐渐好了起来,逐渐走出了痛失爱子的阴影,万贞儿是个聪明女人,她很清楚自己的暴躁凶戾只会让秦见濬对自己避而远之,她已经失去了此生唯一的儿子,不能再失去作为依靠的皇帝。秦见濬感念万贞儿多年守护陪伴的情谊,可是这样的情谊在日复一日的抱怨、偏执、哭泣中还会剩下多少呢?万贞儿看清了现实也收拾了自己的情绪,渐渐又恢复成原来那副体贴坚强的模样,只是偶尔流露的哀戚更让秦见濬不忍割舍了。  六月中旬的一天,万贞儿正倚着永宁宫一株梨树闭目养神,身旁只站着偌蓉打扇驱赶着飞虫。万贞儿一时怒气打发了偌蓉,后来想想觉得还是偌蓉在身边伺候得最周全,依旧让她回来随身时候,连苏钰都要靠后了。秦见濬进永宁宫时未让太监通传,直接就进了院子,看到万贞儿倚在树旁,头上肩上落了些许梨花的样子,感念颇深,曾经似乎也是这样的场景,那时年幼的自己玩累了就倚着一棵树小憩,万贞儿一步不离地守在身边,为自己遮风挡雨。万贞儿常年睡眠极浅,轻微的响动都会吵醒她,似乎是感到有人走近,迷迷蒙蒙地张开了眸子,只见怀恩还有几个亲信的太监站在院中,而秦见濬正脚步轻浅地向自己走来。万贞儿正要行礼,秦见濬已是一把拉起她揽在怀里往正殿走去,一边笑着问她:“怎么在院中就睡着了?”万贞儿但笑不语而是问道:“陛下今天下午怎么就有空来臣妾这里了?”“批奏章的时候突然想起你,很不放心你,就过来看看。”秦见濬笑答道。“多谢陛下记挂臣妾,不过臣妾可是不敢留您。”万贞儿一脸幸福的笑意说着,“臣妾这儿只能给陛下奉一杯茶,可就要请陛下离去了。”秦见濬故意板起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问道:“贞儿厌烦朕来看你了?”“臣妾怎么会厌烦陛下,臣妾恨不得陛下天天陪着臣妾!”万贞儿娇嗔着回道,“可是臣妾不敢留陛下,陛下政务繁忙,每天日理万机。若是臣妾天天缠着陛下,岂不是要被那些文人夫子说成夏桀的妹喜、商纣的妲己了?臣妾一个深宫妇人不知国家大事,却知道戏本子里这样唱的妹喜和妲己呢!”秦见濬一听没生气反倒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贞儿心心念念为朕着想,朕心甚慰。贞儿你放心好了,朕一定努力做个明君,绝不会让你落得妹喜、妲己之流。今日来,是要把一个人送给你。”两人说话间已进正殿,秦见濬拥着万贞儿就坐正殿堂上,吩咐怀恩把人带进来。  只见怀恩领着一个五六岁年纪的小幼童入了殿中,幼童稚嫩地跪在中间行礼,动作却是有模有样的,还脆生生的念到:“奴才曲直参加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贵妃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这幼童看上去纯真可爱,明明是不谙世事的年纪却举手投足规矩端正,万贞儿不由得心生喜爱,让他起身走近前来仔细看看。幼童也不怕人的样子,站起身来拍拍衣袖仰着小脸对万贞儿咧嘴一笑,一下子就把万贞儿给逗乐了。  原来这名叫曲直的幼童年纪尚小却生了一副精致的容貌,面如白璧艳若胭脂,朱唇皓齿增春/色,剑眉星目转秋波,若不是看他一身太监打扮,几乎要以为是个容颜绝世的女童了。偏偏这孩子五六岁左右年纪正在换牙,咧嘴一笑正露出缺了两个门牙,这孩子的笑极尽妍媚却又充满童真,难怪万贞儿看到忍不住笑起来。  秦见濬一看万贞儿对这个孩子很喜爱的样子也就放下心来,和万贞儿说了关心的话喝了半盏茶就先回去批奏章了。万贞儿对这个漂亮可爱的孩子喜欢得紧,拉到身边问着家在哪里今年几岁等等,曲直也不怕生,用稚嫩的童音一一认真的回答了,更得万贵妃喜爱。曲直便在万贵妃身边伺候,此后的一年时间把万贵妃哄得诸事顺心,秦见濬也对这个乖巧聪慧的曲直更多了几分看重。自从万贞儿渐渐好起来之后,秦见濬觉得在后宫的日子事事顺心,就在他以为可以这样舒心地享受后宫经营前朝时,却因一个人的离去引起朝野震荡。  成化四年六月二十六,仁寿宫的慈懿皇太后、英宗的原配妻子孝庄钱皇后病故。按照英宗的遗嘱,钱太后是唯一可以与其合葬的妻子,需附入太庙共享后世香火。秦见濬的生母周太后与钱太后磕磕绊绊地争斗了半辈子,坚决反对钱太后与先帝英宗合葬,要求秦见濬为钱太后另择墓地;朝廷大臣们认定先帝遗嘱不可不尊,坚持要求将钱皇后葬入英宗陵寝。秦见濬夹在亲生母亲和满朝文武大臣之间两头受气,一时间心烦意乱,只气得七窍生烟。  眼看朝臣反对的声浪越来越大,秦见濬只得搬出孝道希望赢回一局,跟众大臣们推心置腹地说道:“你们说的道理朕难道会不知道吗?朕只是担心,一旦慈懿皇太后葬入陵寝,朕的母后就会失去与先帝合葬的机会!朕虽贵为皇帝,却也为人子,朕对母后的孝心你们也要体谅啊!”此时主导钱太后丧葬事宜的大臣彭时是个能言善辩的能臣,不待秦见濬再说,立马接道:“皇上对两宫皇太后都非常孝顺,这早已是举世皆知的圣德之举,然而要成全孝义之名却更要合乎礼仪。先帝遗诏犹在,皇上难道真的要违背先帝的遗愿吗?”内阁重臣商烙也紧跟着表态说道:“若不尊先帝遗嘱不让钱太后附葬,后世必要损害陛下的圣德之名!”在一旁的大学士刘定之也跟着敲边鼓:“是啊是啊,商大人所言极是,孝义之道贵在大孝大义,而非盲目遵从长辈一时之命。望陛下三思!”大臣们此起彼伏的附议着念道“望陛下三思”让秦见濬瞬间觉得眼冒金星头脑轰炸,秦见濬原本有些口吃,平时说话也是慢条斯理,不与人争辩时还听不出毛病,此时又急又怒,气喘吁吁地吭吭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连……连亲身母亲的话……话都不听了,朕……朕还能算……算孝顺儿子吗!”在帝王与朝臣火药味十足的几番角力后,最后还是早有先见之明的彭时提议:“可以将钱太后葬于先帝之左,虚右位以待周太后将来。”没想到要强了半辈子的周太后坚决不同意左右合葬之策,秦见濬又开始左右为难。  对于面对此事优柔寡断的帝王,朝臣们以极快的速度保持了一致站队:当天,以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为首,共计九十九位朝廷重臣积极响应彭时的合葬之策;之后更多义愤填膺要为钱太后身后事讨个公道的重臣上疏进谏,以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等为首(注①);第二天,以礼部尚书姚夔牵头,四百七十余名大臣署名的疏章一早就送上了秦见濬的御案,气得秦见濬差点砸了整个御案……朝臣们以为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请愿周太后必能知难而退,哪知宫中发出的谕旨依然是钱太后不得合葬另择陵寝。  满朝重臣虽是文臣却都是从小读着诗书礼仪长大的,一身正气宁折不弯,眼看着周太后不可救药的一意孤行,文人们倔强的脾气都激发起来了。给事中魏元约了同僚三十九人,御史康允韶约了同僚四十一人,下了早朝也不管政事了,直接跪在文华门外就开始哭,面对心烦意乱下旨要求他们退去的帝王连连叩头,即便头磕破了也不肯离去。六月底的京城已是酷热炎炎,哭跪了一天的大臣之中,有人已经哭晕、有人被太阳晒晕、有人因磕头磕得鲜血淋漓、有人因年老体虚已经昏迷,群臣从巳时跪到申时无一人离开(注②),还不断有大臣加入哭跪的行列,比之前的联名上书、朝堂争辩闹得更加声势浩大。  秦见濬见识到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以死明志的文臣气节,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七月,秦见濬最终宣布将于当年九月将钱太后与英宗合葬于裕陵,并将神位祔入太庙与英宗并立,为钱太后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这场旷日持久的合葬闹剧最终于成化四年九月四日以钱太后合葬裕陵而画上了句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