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音第一次知道人死之后是会变成鬼的。  一条路,叫黄泉布满哀伤。  一条河,名忘川。  一座奈何,承载忘川。  一碗孟婆汤,可以忘却今生,换取来世。  一块石头,立于忘川之畔,名曰三生。  一口井,指明来世。  一个熟悉身影,欣然跃下。  一张容颜,下辈子为君倾城。  残音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就是黄泉路,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奈何桥上有孟婆,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  残音站在彼岸花丛中,所有人,哦不,应该是所有的鬼魂都没来打扰她,过问她,她就这样看着那一片花,河的那边什么也没有。  残音以前不信人死是可以变成鬼的,现在信了,她也知道地狱的传说。   相传黄泉路上,忘川河边会开满彼岸花。  花如血一样绚烂鲜红,铺满通向地狱的路,且有花无叶,是冥界唯一的花。  在黄泉路上大批大批的开着,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 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   当灵魂渡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彼岸花,彼岸花开开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开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相念相惜却不得相见,生生相错,永远相识相知却不得相恋。  独自彼岸路,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彼岸花,如此妖娆华丽的颜色,似乎用尽了自己全身的鲜血在向世人证明它对爱情的无奈。  传说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曼珠沙华,出自法华经:本名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意思是,开在天界之红花,又叫做彼岸花、天涯花、舍子花,它盛开在阴历七月,花语是“悲伤的回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华。守护彼岸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守候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花开的时候,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旨意偷偷地见一次面。  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艳的花被惹眼的绿色衬托着,开得格外妖冶美丽。  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和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到磨难。  传说轮回无数后,有一天佛来到这里,看见地上一株花气度非凡,妖红似火,佛便来到它前面仔细观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佛既不悲伤,也不愤怒,他突然仰天长笑三声,伸手把这花从地上给拔了出来。佛把花放在手里,感慨的说道:“前世你们相念不得相见,无数轮回后,相爱不得厮守,所谓分分合合不过是缘生缘灭,你身上有天庭的诅咒,让你们缘尽却不散,缘灭却不分,我不能帮你解开这狠毒的咒语,便带你去那彼岸,让你在那花开遍野吧。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过地府里的三途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湿了衣服,而那里正放着佛带着的这株红花,等佛来到彼岸解开衣服包着的花再看时,发现火红的花朵已经变做纯白,佛沉思片刻,大笑云: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怎么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  佛将这花种在彼岸,从那以后,曼珠沙华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天堂祈祷的手掌,可是再也没有在那个城市出现过。  这种花是开在黄泉路上的,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转世,在黄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后发誓不分开,在下一世再跌入诅咒的轮回。  彼岸花,永远在彼岸绽放,此岸心,唯有在此岸下自仿皇。  多少烟花事,尽付风雨间。多少尘间梦,尽随水东转,看见的毁灭了,消失的,记住了,开到花荼靡,花事了……  留下的不过是一块花瓣,风吹走了,没有了……  彼岸花,花开寂寞,寂寞如人。  残音看着彼岸,开满了妖艳的彼岸花,唯一陪伴在那些走向幽冥世界亡灵身边的花,成了黄泉路上最绝艳的风景。  花的尽头是忘川河,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  奈何桥桥头有个望乡台,望乡台是最后遥望家乡和亲人的地方。在忘记今生一切的记忆前,在脱胎换骨重新做另一个人之前,你可以在这里,最后望一眼你的爱恨情仇,你的魂牵梦绕,你今生的最爱的人,你来世还想等待的人。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鬼魂去地府报到前,对阳世亲人十分挂念,尽管鬼卒严催怒斥,还是强登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声,才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正是“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  望乡台被传说这亡魂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又传说阴间望乡台建造甚奇,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站在上面,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望见。  最初望乡台设在第一殿,因包老阎罗原执掌第一殿,由于他过于慈悲,怜悯屈死,屡放还阳伸雪,被降调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望乡台也随之迁移。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