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武不太懂兵法,不知熊廷弼的策略是否可行,不过看现在孙承宗的布置,似乎就是照搬了熊廷弼的策略。只是广宁惨败后,辽西已经失守,朝廷大军的出发基地改在了山海关。同时,退守朝鲜的明朝大将毛文龙也代替了朝鲜的作用。

而王化贞则主张立即进攻,联合蒙古人夹击建奴,与失陷辽东的大明故民里外配合,恢复故土。

广宁之战之前,王化贞就不断向辽河以东不停派出小股部队进行骚扰作战。这些部队当然大多都有去无回,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毛文龙部,曾一度占领了镇江(并非今江苏省镇江市,在辽宁境内)。这也是王化贞炫耀其战略正确性的资本。

奇怪的是,王化贞居然幻想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做他的内应,并且相信被建奴人打怕了的蒙古人所说的话,以为蒙古人真的会派援兵四十万,帮忙他干掉野猪皮。

熊廷弼很瞧不起王化贞,认为此人太骄傲轻狂,根本不懂军事,兵马、甲仗、粮草、营垒等事宜他一率不管,也不肯听规劝,只是一味说大话蒙骗朝廷。

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可是王化贞是东林党人,熊廷弼属于阉党,嘴巴又臭,曾得罪过同是东林党人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所以,王化贞所请张鹤年无不答应,相反,却对熊廷弼一再刁难。

熊廷弼上任后,王化贞手中掌控着广宁十四万兵马,而熊廷弼手上却没有一兵一卒,只是有经略这么一个虚名而已。后来朝廷总算调来了一些兵马,熊廷弼不用再做光杆司令了。但是兵马的战斗力实在惨不忍睹。

其中以延绥调来了的兵马最为不堪,熊廷弼请旨要严办其主帅杜文焕,张鹤鸣不同意,让熊廷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杜文焕算了。别的理由不说,天底下大明的兵马德行都差不多,该处理谁又不该处理谁呢?

谁叫人家是顶头上司,又呆在皇帝身边,熊廷弼只能忍气吞声。

后来熊廷弼奏请任用佟卜年,张鹤鸣递上奏章反对。

熊廷弼奏请派遣梁之垣去朝鲜,张鹤鸣故意扣发饷银。

两人之间怨恨越积越深,几乎事事争吵。内阁首辅叶向高,是孙承宗的老师,也是东林党大佬,当然是向着张鹤鸣,这让熊廷弼更加郁郁不得志。

熊廷弼这人有能耐归有能耐,但脾气不好,器量不大,刚愎自用,嘴巴欠抽,火气还很大,常常盛气凌人,所以朝臣没有几个不讨厌他的,谁又肯出来为他说几句公道话?

说熊廷弼嘴巴欠抽绝没有冤枉他,他与张鹤鸣结仇就是因为他这张嘴巴。

当年熊廷弼出关经略辽东时,叶向高和张鹤鸣曾宴请他吃饭。宴席上交谈过一番之后,熊廷弼转脸就对别人说:“这是两个大草包,对辽事一无所知。”从此张鹤鸣就成了他的死敌。这不是欠抽是什么?

这次熊廷弼与王化贞合作,再次证明他那张臭嘴绝非浪得虚名。

广宁之战前,王化贞上表请战,表书上写着:“给我六万兵,我保证把建奴一举荡平。”

朝廷于是把表书发给熊廷弼问他的意见,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熊廷弼只改了一个字:“给我六万兵马,我保证‘被’建奴一举荡平。”后来果不其然,广宁惨败,明军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广宁惨败后,参将江朝栋保护着王化贞丢了广宁城,骑马仓惶逃命,后边仅有两个仆人。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王化贞痛哭流涕,后悔不已,熊廷弼却放声大笑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到头来怎么样呢?”

回头在说广宁之战的事情。

毛文龙镇江之捷,收复镇江,王化贞自以为立了奇功。

熊廷弼说:“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文龙发动得太早,致使建奴迁怒于辽地的百姓,把周围四卫的军民屠戮殆尽,不但使东山军民灰心,也让朝鲜君臣胆寒,令河西军队丧气,扰乱了三方并进的计划,耽误了联络朝鲜的打算。与其把它看作奇功,还不如说是奇祸。”又说:“镇江是死地,孤立无援,根本就守不住。”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