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张小川和赵奶奶一起去买东西的孩子有五个,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女孩是年纪最大的,今年11岁叫赵秀,是赵奶奶从小捡来带大的,跟赵奶奶姓。
四个男孩分别是赵勇,赵猛,赵刚,赵强,他们只有十岁,都是赵奶奶最早开始收留的孩子。
赵奶奶和张老头两人收留八九十个孩子不容易,每天光吃饭花费的钱都是好几百钱,买的还是那种最便宜的粟米以及其他杂粮。
每天加上菜叶熬粥,孩子们每顿基本上没有吃饱过,都是勉强能够果腹,所以一个个瘦的跟猴似的
张小川也不是没劝老头别收养那么多,多了养不活,不过老头实在坚持,耳根子又软,听到哪里有孤儿,或者是别人把孩子送过来说两句好话,他就爽快的答应了。
有些是父母生太多了养不活,托人送过来后他也是照单全收,这让张小川一度很反感这种行为。
不过还好,所有被收养的孩子都很听话,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大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年纪小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大孩子带的,这也能让两个老人少操很多心,老头评书的工资一个月好几十贯也勉强能够养活这些孩子,只是要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衣服零食不缺什么的那基本上不可能。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吃上饭就不错了,衣服全都是破破烂烂的,大孩子穿不了了就给小的穿。
冬天的时候没有多余的被子,就只能多垫干草取暖。
张小川之所以答应赵奶奶教授孩子们知识,也是想让他们长大一些后能够找一个不错的工作,然后赚钱给两个老人减轻一些负担。
张小川不是没想过把后世的肥皂玻璃做出来卖钱,不过最后想想他觉得还是算了,他一个普通人,现在日子勉强也过得下去,他不想弄出这些暴利的东西来被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惦记。
糖葫芦还是他假装“无意”中发明的,赵奶奶每天卖糖葫芦赚的钱虽然不多,但是糖葫芦这个东西新奇,买来尝试的人还是挺多的,每天也能够赚好几百钱。
来到米市,赵奶奶带着孩子们熟练的找到一家店铺,店里伙计见到赵奶奶带着一群孩子过来,连忙打招呼。
“赵大娘,您这次要买多少粟。”伙计也是熟练向赵奶奶询问道。
“买六百钱的粟。”赵奶奶说道,说话间她从手中提着的篮子中拿出了六串铜钱递给伙计。
“赵大娘,现在米市涨价了,粟现在是一百五十三文一斗了,比以前贵了四文钱,您看……”店伙计如是向赵奶奶说到。
“怎么又涨了?”听到伙计的话,赵奶奶很是不开心。
“大娘,并不是只有我们这里涨,这临安城里面所有店铺的价格都涨了,您在我们这里也买了那么多年的米,我……”
“行了行了,我信的过你,一百五十三就一百五十三吧,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你可别给我少秤啊。”
“瞧大娘您说的,我是那样的人吗,你放心好了,我这就给你秤好,保证不少您一两。”店伙计呵呵说道。
最后,六百钱买了接近四斗粟米,被几个孩子一人提一小袋回家了。
古代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斛),在南宋一石粮食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二十斤左右,所以张小川一群人买的四斗粮食也才五十斤不到。
五十斤的粟米,就是八九十个孩子明天一天的粮食,平均每人每天只有半斤,这条件还真是艰苦。
不过还好的是,现在的孩子还小,吃不了多少饭,等孩子们长大一些饭量上来了,这点粮食肯定不够吃,这也是两个老人发愁的原因。
不过对此张小川并不担心,等孩子们长大一些,大的孩子就能自己赚钱养家了,收入肯定也会越来越多的,至少养活这群孩子没有问题。
现在张小川唯一担心的就是两个老人继续收养孤儿,那样可就会真吃不消了。
一群人回到家里,天色已经开始黑了,和赵奶奶打了一个招呼后,张小川就离开了院子。
“小川哥哥。”
就在张小川离开院子没有几步路,一个声音就叫住了他。
转头看去,来人是孩子们年龄最大的赵秀。
“秀儿,你干嘛呢?”张小川朝赵秀问道。
“小川哥哥,我有个事情想和你说?”赵秀来到张小川身前,有些扭扭捏捏的说道。
“什么事?说。”张小川道。
“那个,我,你能不能跟奶奶说,我也想去街上卖糖葫芦,我想帮你们,我不想看到你们每天那么累……”赵秀着低头小声向张小川说道。
“不行。”听到赵秀的话,张小川直接就回绝了。
他说道:“奶奶把你们当亲人,所以才让我教你们读书识字,不要你们能有多大的出息,只要你们以后能够活的好好的就成,你们现在年纪还小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就可以帮奶奶了。”
“可是……”
“别可是了,现在你小川哥哥有工作能赚钱了,你就放心吧,不会饿着你们的。”
张小川好笑的摸了摸赵秀的头,说道:“好了,天快黑了,你快回去吧,别让奶奶担心。”
看着赵秀回到了院子里,张小川这才往家里赶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