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杨家村,已近中午,板车放在杨家院子里,两人向师父行了礼,便坐在餐桌上吃饭。

四碗面条,面条里加了鸡蛋,杨老头与他的独生女杨小娟以及两个徒弟,有滋有味的吃着面。

看着师父喝下最后一口汤,王俭小心翼翼的问道,

“师父,听说您近日得了一张满弓。”

师父得到一张建州武士战弓的消息是小师弟曹变蛟偷偷告诉王俭的,王俭对于传说中的满弓有些好奇。

“恩,这几日你文诏师兄会来,来的时候再上弦试弓吧。”

下午时分,麦场上热闹起来,几十个杨家徒弟被分成两组,一组幼童在杨小娟的指导下学习拳脚,一组少年在温习枪术。

“中起,刺”随着杨老头洪亮而悠长的口令,十几个少年手持九尺长枪齐刷刷做出中部位置的刺杀动作,颇有气势。

学堂里的长枪有两种,一种是七尺长、一种是九尺长。七尺长枪被称之为游场枪,因灵活多变,行走江湖用的就是这种七尺长的枪,九尺长枪用于战场结阵使用,被称之为战枪。

杨老头从过军,教授的枪术以战枪为主,招数也都是军中实战的招数。

这种中平直刺的动作,徒弟们已经学习许多年,感觉枯燥无味,可是杨老头却坚持让大家每天都要练习。时间久了,难免有些风凉话传了出来,有人说杨老头枪术招数太少,所以不敢出去和人对枪,也不让徒弟们出去对枪。

对于这种风凉话,杨老头听到了也不生气,也不训斥,只是在某天练习结束之后,让徒弟中最为强壮的刘大勇出来,与他对枪。四十多岁的杨老头只是一个中平直刺,就将年轻力壮的刘大勇击倒。

此后,徒弟们再也没有人去说风凉话,老老实实每天重温这些基本功。

“裴俊,出枪要直。”杨老头大声喝道。

“杀”身材瘦小,面色苍白的裴俊右腿发力向前一蹬,奋力的刺出一枪。

步伐要稳,出枪要准,刺杀要狠。杨老头时常这样教导徒弟们,这也是杨老头枪术的精髓所在。没有人听杨老头说过他是宋代杨家将的后人,也没有人听杨老头说过他教习的枪术叫杨家枪。不过在北方大地流行的各种流派的杨家枪,也都具备这种不求花样只求凶猛的枪术风格。

“收”杨老头怒喝一声,十几位徒弟收起长枪,丝毫不乱。

“散”杨老头对着徒弟们又喝了一声。

刺杀与拦拿这些基本功练习完毕,接下来就是对练。

杨家学堂对练用的长枪没有枪尖,去掉铁质枪尖的枪头又用棉布包裹,即使如此,对练时还需要穿上护甲并规定不准击打头部。

第一组是杨二弟对阵郑献敏。杨二弟今年十九岁,是杨老头的远房亲戚,他的弟弟杨三弟拿了对练用的单面皮甲帮助他穿上,系紧了背后的带子。

其他的徒弟们围成一个大圈,有说有笑的等着对练的开始。

这时裴俊静悄悄的凑到王俭的身边,小声说道:“刘大勇和谢富贵今晚请大家喝酒。”

“喝酒?他从哪里来的钱?”

王俭的心中掠过一丝疑问,刘大勇在羊肉铺子里帮忙,谢富贵在布店里当学徒,忙的连师父家习武都没有时间,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银子呢?

“刘大勇他们几个和麻家学堂的人赌枪了。”

“和麻家的人赌枪?”王俭有些惊讶。

“是的,听李二狗说的,昨天傍晚在城里的小校场,刘大勇和谢富贵跟麻家子弟赌枪,赌注是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那么多!”

“听说昨天他们赢了,所以今天请大家喝酒。”

说完之后,两人都陷入了沉默。麻家成名以后,大部分搬到大同,留在右卫城的麻家开办了私塾和武术学堂,武术学堂请折家枪的后人做教习。麻家子弟气傲,经常四处约人比赛枪术,比赛时加了赌注,这也成为这些麻家子弟的一项乐趣之事。先前也有人约王俭赌枪,都被他拒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