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有这些教授,都是不分年龄大小。所有学子都需要在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后,院试合格取得生员资格,也即是常说的秀才
也只有有了秀才的身份,才有资格进入县、州、府学。但是这种入学,多是一种象征,一种身份,倒不一定非要在其中学习。
大明规定,府学可有生员四十人州学为三十人县学二十人。这些人便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廪生的意思就是,将由国家提供定量的膳食供养。
至于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则是因渐渐增多要求入学所致。都需要经过考试,依次进阶。
当有了秀才的身份后,才允许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在秋八月举行,故而也称秋闱。乡试录取名额不限,也唯有过了乡试的,便等于有了做官的资格。
而只有过了乡试的,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则必在京城举行,因为考试时间在春天,所以称为春闱。
会试录取名额有定数,一般都是三百名,称为贡士。而这三百名贡士,才会进行最后一步的殿试。
殿试将决出一二三甲。一甲只有三名,便是常说的状元、探花和榜眼,也叫进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都是不定数,不同的是,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则是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特称传胪,所有三甲都称为进士。
上述这些,其实从秀才之后,就没有特指的教学之所。更多的,只是一种可以进入官场的资格。
而国子监,可称为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生员可分为五类:第一种就是会试落第的举人,称为举监第二种则是地方官员的选拔推荐,称为贡监第三类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第四类是用钱物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最后一种却是对外的,也就是外国留学生,称为夷生。
所以,乍看上去,大明的教育梯次很明确,但实际上,真正起到教学意义的,从秀才之后就比较混乱了。承担教育大业的,根本上都是各地学院,大都由著名大儒或联合、或独立开设。各生员则或凭关系、或凭成绩求入。
综上所述,大明的教育制度,根本上是为做官设立的。后世却是真正的重心在教授学问上。
苏默当然不会傻的去挑炸n制度本身,他要做的,只是将后世的教学意义溶入进去。相信这种有别于大明传统的教育制度,既能引起上层的注意,同时又能带来清名。
毕竟,一个真正为了传业授道而制定规则的人,怎么也会比单纯为了规划做官的制度制定者,更加崇高,更受人尊敬。
初始入学者年龄设定从六岁起,学制不是后世的六年,而是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只有四年。这四年,称为蒙学。
蒙学除了已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苏默加上了最引人眼球的一个砝码:汉语拼音。
拼音,是苏默既定的,在大明时空立足规划中的极重要的一项。这个在三百多年后才初露头角,而直到近五百年后才最终完善,并迸发出宏远意义的事物,苏默围绕着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谋划。
而除了拼音外,另一项被苏默添加进四年蒙学的新事物,便是标点符号。
古人言,识文断字。拼音是前者的解释,那标点符号便是为后者而生。
作为一个穿越者,既然想要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树。拼音和标点符号两项,就绝不会放过。
至于说标点符号的出现,是不是会引发儒家经义解释的冲突,从而让苏默陷入士大夫对立的危机,苏默对此毫无压力。
自己只是提出用这种方法断句,但究竟在具体典籍中如何使用,他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冲上去亲自操刀。话说,这个时代的大儒不要太多了,完全轮不到他这种小蚂蚁去露头。
他要做的,便是藏在幕后,做一个高瞻远瞩的提擎者。他要的只是名,只需要给人一种擅于思考、擅于推出新事物的印象就好。其他的,都是浮云。
在他当初向赵奉至提出教育制度问题时,他的目的就很明确,重点其实也就在这两项上。
所以,在将拼音和标点符号详解完成后,后面再写的,便只是些后世学制的内容。比如学期制度、中考、末考,以及升学考。再比如蒙学、中学、高中的划分
然后就是课时,以及各副科的穿插配合。课时规定出每节课的时间,以及每天的课程时间而副科也相应的做了修改。
比如体育,改为更为这个时代人接受的射、御音乐、美术,则归为礼、乐数学则归为数。至于几何,则被放入中级学府的数的范围。
还有一项九九乘法表,苏默思索了一番后,却没有写出来。这项技能,他准备在这个教育制度初步达到一定影响后,再配合商业方面运作时拿出来。因为在这个古大明时空,最看重计算的群体,不是儒,而是商。至于另一个群体钦天监,好吧,人家层次太高,苏老师现在个子太矮,实在是够不着。
好东西不能一次都露出来,必须要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攻势,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苏老师还是很奸的。
h5nfragent1
专题暑期福利再升级,海量作品免费畅读!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