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并不是第一关进入第二关的学子,但现在他是第一个进入最后一道帷幔中。

而彩灯前,不少学子还在苦思灯上的谜底。见李复掀开第二道帷幔踏进去,面露惊容。

“这是何地的学子?!这么快就进入最后一关了?”

“此人应该不是东都学子,东都中无非也就是那几位,从未听闻过此人。”

“我在这冥思苦想两炷香都未能答对,而他却是在这么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八道谜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周围注意到李复的学子,不禁议论起来。这朝阳殿擅长猜灯谜的也不是没有,有个别厉害的,虽算不上势如破竹,但也都猜对了六、七面。可也不像李复这样,闲庭信步般踏入最后一试。

李复并没有理会这些,掀开第三道帷幔,三道门扇出现在眼前。也未见学子监的儒生。

“难道是我过关的时间太快了?“

李复看着眼前空荡荡的大殿,喃喃道。

元宵会试乃是大唐一大盛事,学子监倒也不可能犯这种错误。这一关,应该是什么玄机在其中。不过,眼前这三扇门内也只有一张摆放了笔墨的桌案在里面,并无其他。

就在李复疑惑之际,从一旁的偏门内走出一位大儒。手中持着一卷黄帛。

“你就是李复?”

大儒看了一眼李复的腰牌,问道。

“正是学生。”李复行了一礼,道。

“随我进来吧。”

大儒一挥手,走向了中间的那间屋子。

“你能走到这一步,那今年元宵会试中首榜前十当会有你的名字,但具体名次是由太宰大人顶多。这是考题,写好了你就可以离开朝阳殿,等待放榜即可。”大儒将手中的黄帛放下,而后将走出房间,将房门关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东都儿”

“这!”李复打开黄帛,看清上面的内容后脸色惊变!

这首诗,对于李复来说太过熟悉了!

这就是挂在稻香村草堂中的那首诗!从李复记事开始,十几年了,就一直被悬挂在草堂之中。李复年幼学字间,曾问过夫子这首诗中的内容,而夫子却告诉李复这是首残诗,并未写完。而现在却是元宵会试最后的试题!

可就在李复临行前的那晚,夫子摘下了那卷沾满灰尘的诗句,提笔在上面补上了四行诗句。而后,长舒一口气。十几年来,李复还是第一次见到夫子流露出那么悲凉的神情。

“夫子,您到底是谁?”李复抬头望着南边的方向,那是稻香村的位置。昨夜夫子信中的原话是:“元宵会试之后,会有人接你入太庙中,见到酒祝大人,将《国策》亲手交予。且不要提起为师,若是酒祝大人执意问的话,就告诉酒祝大人:百花落幕,青莲独绽。”

从信中的内容不难看出,夫子和酒祝是相识的,且夫子是也并非梁州人士。不仅如此,夫子却还在信中让李复小心上官家…………..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待起长风时,东望不相负。”

黄帛上多了四句诗,这是夫子在李复临行前那一晚写在纸上的。

李复虽不知道夫子让自己来东都的用意,但肯定是和自己的身世有关,甚至极有可能,李复和东都的某位大人物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能让东都的大人物们注意到自己的,现在只有在元宵会试夺得名次,方才能在东都一举成名。夫子虽未曾说过,但李复自幼跟随夫子,有些事,不用说,李复也知道夫子用意。

……………..

……………..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