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元年,昌平王吴刚陆续消灭各路割据势力,一统天下。这年五月十五日,吴刚在洛阳登基,建立吴国,年号初元,是为吴太祖。一个鼎盛的封建王朝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p>
吴太祖登基后,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努力发展国民经济。他的这一系列治国纲领,史称“初元九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吴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百姓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出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而在吴刚统治年间,风调雨顺、经济复苏、军力强盛、国家由贫弱转为富强,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初元盛世”。<p>
初元八年,公元7年九月十二日,吴太祖吴刚驾崩于洛阳西宫,享年59岁。在他去世后,皇位历经太宗、成宗、代宗三朝,吴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史称“嘉明盛世”。又传六代至章宗时期,吴国国势渐颓。吴章宗时,吏治腐败、贪污之风盛行、卖官鬻爵如家常便饭、各地官吏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终于在章宗至德十四年,公元173年4月17日,在巴蜀爆发了何怀吉起义。起义军连续攻占绵阳、达州、惠阳等六城,歼灭吴军四万余人。公元174年1月起义军攻破成都,随后,何怀吉在成都自称蜀王,起义军势力达到顶峰。巴蜀之乱震惊朝野,吴章宗急忙封谷洐为大将军,率军二十万入蜀平叛。起义军转战巴蜀四年有余,沉重打击了吴章宗的统治。最终因寡不敌众,义军在公元177年11月的江油之战中全军覆没,起义宣告失败。虽然何怀吉起义失败了,但是它却使吴国统治者改变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平定起义后,吴章宗在全国内封了13个同姓王,他想以此巩固吴王朝的统治。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同姓王在吴末农民战争中真正救援中央政府的却很少,大多选择割据一方。<p>
吴章宗驾崩后,皇位传至其孙吴天河,史称吴昭宗。公元193年10月6日,15岁的吴天河登基,改元宣和。因吴昭宗早年走访民间,深知民生疾苦,所以他一上台后,就立即废除了一些苛政,减轻百姓负担。宣和二年,他陆续颁布罪己诏、恤民诏、肃吏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整顿,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打击地主豪强,均分土地。这些措施,使得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重新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宣和之治”也让吴国再次焕发出一片生机。吴国总人口亦达到历史之最,宣和十九年全国总人口为5500万人。尽管吴昭宗为拯救吴王朝进行了革新,但终其一朝,都没有着手处理藩王问题,导致各地藩王权势日盛、尾大不掉。<p>
与此同时,漠北地区的匈奴开始崛起。匈奴不断扩张领土,从蒙古高原向北进占贝加尔湖,征服了当地的游牧族,将贝加尔湖变成了匈奴的内湖。宣和十年公元202年8月,匈奴左贤王领军五万从乌兰乌德南下数千里占领乌兰巴托,9月,匈奴单于社纶把单于庭由汗赫迁到了乌兰巴托。随着北方战事的节节胜利,匈奴人将目光转移到了富庶的中原地区。宣和十一年公元203年4月,匈奴右贤王长途奔袭一千五百多里,越过沙漠,突入包头。吴军由于准备不足,损失略大。匈奴人大肆劫掠一番后撤回王庭,史称“癸未南侵”。匈奴进犯中原的序幕就此拉开。而匈奴人一战成功,以为吴国边防空虚,入主中原的野心逐渐暴露出来。吴宣宗得知包头失利后,立即诏令边塞各路守军“聚歼匈奴于长城之外”。同年5月,吴军先后在磴口、武川、化德三战三捷,大败匈奴。匈奴人在遭遇连续打击后,士气大挫,畏吴情绪高涨。而匈奴单于社纶也被吴军的战力所震撼,终宣宗一朝,再也没有南下袭扰,边境相对安宁。<p>
反观吴国,在吴昭宗的治理下,日渐强盛。宣和十五年公元207年6月6日,吴昭宗在承明殿召见了各国使臣,通过各国使者的介绍,宣宗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各国使者也将吴国的茶叶、丝绸、陶瓷等物运回本国。此后,不断有外国商人来中原从事商品贸易,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洛阳、长安因此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p>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