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这也是袁野最看重的一点,那就是,在前世,一号楼一单元一楼真可谓是洞天福地。
那套房子的主人董平,搬进去不到一个月,他家能干的婆娘便将后面的大院子加盖起来,开创全厂先例,进而造就301厂的后院加盖风潮。
随后那位女能人又将自家前阳台的大窗户全部打开,再找个木工师傅依墙打造了一排货架,又进市里批发来一些烟酒副食什么的,摆放货架上,开起一个小副食店。
千万别瞧不起这家小副食店,从1984年开业起,到2018年袁野倒档重生,这家小卖部一直岿然不动,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地开门营业面对整个大院。
大院里不是没有人对那个小副食店垂涎三尺,有些一楼住户甚至依葫芦画瓢,学着他们董家也打开窗户,却起货架,进来一堆副食商品,开起小卖部,做起了小生意,可是生意总是不甚起色,买者寥寥。
院子里的人们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后边东施效颦者之所以纷纷闭门关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他各家小店的位置远不如董家小店。董家小店的位置正好处于黄金通道的要津,它扼守于家属区的咽喉处,全院几千号人无论怎么转,都要打董家小店门前经过,所以去董家小店购物成了整个大院的首选之地。
江城当地有句老话说的好,好生意,不如有个好码头。当地有一种说法,把门面房称作码头。那意思就是说,老板开店做生意,门面的选址是一等一的大事。
董家小店选址绝佳,再加上小店的主人,董平的婆姨非常会做人,开门做生意,笑对往来宾朋,一脸的弥勒佛相。又生就的一张巧嘴,能说会道,善解人意,那生意做不好才怪。
大哥袁牧的老泰山陈冀和董平的亲家翁是对好朋友,辗转得到一点董家小店的内幕消息,说的是别看董家那间小店一点都不起眼,十几个平方的小门脸儿,巴掌大点儿的地方,柜台上除了一些家庭需要的日常物品外,并没有摆放什么名烟名酒之类的贵重物事,可一年下来,钱真的不少挣。
据说几年功夫,董平两口子便攒下殷实的家底。
1992年,301厂将原来的区全部推倒,然后代之以四栋干部楼拔地而起,厂里的干部全都分到了住房,干部楼的住房一侓是复式楼,160平方,分上下两层,结构布局绝佳,美仑美奂,超乎大家想像。
等着房子分配完毕,还剩下三十多套住房,随即面向厂里厂外,公开出售,5万6一套,随君选择。以袁野后世阅尽千帆的眼光来看,所谓5万多的房价就是个白菜价,半卖半送呢。
可在当时301厂全体职工的眼里,虽觉得房子着实漂亮,看过之后,没有不交口称赞的。但,但房子的价格委实令人咋舌,仔细咂摸咂摸,双职工需要不吃不喝不养孩子不养老人,穷四五年之力,才能买得起那套复式楼,委实不划算。
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住房,何必再花冤枉钱去买这一套华而不实的房子。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房子也可以是一宗商品,而且还是一宗三十年内只升值不贬值的投资商品。
那个时候福利分房的余辉尚在,大家都思量过,能福利分房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房。所以院子里没有一家出手购买。
倒是外面几个单位江阴二中、铁十局工程段县公安局的人过来买走了不少。而此中,任谁也没想到,最后关头,董平一家竟然大手笔,一出手便购买了三套,说是为一儿二购置的婚房,其豪气令人咋舌。
羡慕嫉妒之余,院子里的人们却不无尖酸地讥讽道,董家有钱是有钱,不过脑筋却有些不够用,怎么看怎么像个傻帽,现在谁有钱不是存银行吃利息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