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泉村是湘南众多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子,最让村民夸得出口是贯穿整个村子那一条马路。马路笔直得不像是山沟里的路,如果铺上沥青定以为是哪位伟大的规划师设计的路。马路从村子的西边的集市一路延伸,直通往隔壁村,再经隔壁村通往邻县的一个乡,站在马路的任何一处看都有种不见底的感觉。当然,如果你低下头看,你就会发现路其实一点也不值得夸口。即便是一米以内都找不出一处平整,倒是能踩出不少坑来。
雨天,这坑积满了水,倘若不穿雨靴,那是没法下脚的。然而,出去做活的人哪里会知道下雨,于是穿着那军绿色的解放鞋深一脚浅一脚地急急忙忙回家。到了家,那军绿色的鞋上已经附了一层黄泥浆,怎么刷都刷不干净。时日久了,军绿色的鞋变成了黄绿色的鞋,黄绿色鞋最终刷成了黄白色,再后来就破洞了。
晴天,这坑又堆满了灰。走起路来依旧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斜面上又布满了灰尘。到了家,脱了鞋,拧起鞋帮子,“啪啪”往木头门槛上拍打几下,就又露出了鞋的本来面目。有军绿色的,那是新买的鞋;有黄绿色的,那是染过黄泥浆的鞋;有黄白色的,那是刷到泛白的旧鞋;有破洞的,那是穷苦人家舍不得扔的鞋。碰到有拖拉机开过的时候,扬起一阵张牙舞爪的灰尘。拖拉机后面往往跟着一群七八岁的男孩,追着这拖拉机在灰尘里跑。拖拉机是稀罕物,村子里也就两三辆,平日里都见不着的。小孩闻着那柴油味都觉得是香的,追着拖拉机跑倒不是看拖拉机稀奇,而是喜欢闻那柴油的香味。大卡车才是稀奇物,一年都见不着几回的。若是来了解放牌的大卡车,定然得追上个上百米,然后目送这卡车沿着那笔直的马路,最终消失在天边。
各个大队就沿着这马路稀稀拉拉地分布着,马路打西边起头的,那是苇家坪,村里的集市就设在这里。农历逢五逢十是开圩的日子,卖菜的、杀猪的、剃头的、卖衣服的、货郎担……五花八门,凑一起就算是集市。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往往到了晌午就散圩了。一些卖不完的再收拾到竹篾编的箩筐里,挑着到各个大队里售卖。大多数都是自家种的菜,也不多,卖不完的就拿回家吃去。
苇家坪下来是一个观音庙,妙泉村的村名和这观音庙都是有由来的。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外地人经过此处时,突发大水,拦住了去路。正愁无计可施时,观音菩萨现身了,用了一床被子往那洪水一铺,水就变成了泉水。那人谢过菩萨,便过去了。到了几年后,便在当年发洪水的地方修了这观音庙,供奉了观音菩萨,村子也因这泉水起名叫“妙泉村”。观音庙几经修缮,倒是一直在,只是这泉水是从没见过的,干旱倒是时常有,这是后话了。
沿马路再往东,每逢一个岔路就是一个队的出入口,有什么六排、九排、大湾、李家、铺子、三排、侯家。队名怎么来的不得而知,这几排几排的也没个次序,倒是这个三六九的挺有规律。远离马路的队有那么四五个,立在半山腰上,显得格格不入再往山里走,还有零星的几个队,偏僻得很。总共也就十五六个队,大点的一百来户,小的二十来户,更小的四五户的也有。人不多,地也不多,旱情倒是不少,所以就成了有名的贫困村。去外村给村里的小伙子说媒的时候,姑娘一听是妙泉村的,心里都得咯噔一下,回绝的多,嫁过来的少。少数几个外村嫁过来的,要么是更穷的,要么是外县不怎么了解情况的,再要么就是嫁到本村稍微宽裕点的人家。总的来说,还是本村内通婚的居多。
冬荷是在一九八二年的夏天从大湾嫁到李家的。大湾在李家隔壁,走小路也就十分钟,但是为了图个吉利,冬荷嫁过来的那天,特地从大湾的出口顺着那笔直的马路,挪着新娘子的碎步足足走了一个小时才跨进新郎官定桂家的大门。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