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礼的效率很高,大概四天就可以把消息传到赋闲在家的熊廷弼手中。再算上熊廷弼日夜兼程赶到辽东的时间,大概要十天的样子。
现在不过是二月十五,等熊廷弼到了辽东之后,还有十多天时间让他做出应对,相信刘一璟会在他们之间的密信里把事情的严重性说的很清楚。
朱由校暂时把心放回了肚子里。至少换上了熊廷弼之后,辽东的局势就不会太过崩坏,辽阳和沈阳就还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大明就有半个辽东去和女真较较劲。
要知道,等到辽东全境陷落之后,大明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银子泼天一般撒出去,也没能收回半个辽东之多,只推进到宁锦一线就停了下来。
…
朱由校在思考的时候,刘一璟也飞快的写了一封信,装进袋子里用火漆封好。又想了想,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精致的小印章,盖在了信的封口上。
他叫来一旁的管家,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把这封信送到熊大人手中,要快。”
管家躬身一礼,说道:“老爷,我现在就叫人出发,这封信在三天之内就会交给熊大人。”
如果朱由校听到这句话,肯定会自嘲的笑笑。自己派出的可是宫里的人!在各地驿站都是换马不换人的,竟然还没有官员们的家人传信快?
准确来说,大明的国情还真就是这样。承平二百年,驿站的使用早已不复开国初年的严格,官员们也可以随便使用。这样就造成了两个很不好的结果。
第一,官员们不必要的使用驿站耗费钱粮,这也促成了崇祯时期的驿站机制改革和裁撤,最终导致了一个基层公务员的下岗,他叫李自成。
第二,就是现在的情况了。官员们的信使竟然比朝廷信使来的更快,不得不说是一件嘲讽的事。
刘一璟笑道:“越快越好,飞白可是简在帝心,皇上让他起复去辽东,我们也快点弄一个章程出来。”
…
准确来说,刘一璟的信使比预测的更快,只用了两天就跑到了熊廷弼的老家江夏(今武汉)。
这信使显然不是第一次来了。只见他熟门熟路的找到了一个乡间小院,一个穿着葛衫的中年人正摇着一柄蒲扇,悠闲的打着瞌睡。
信使把马拴在门口的桩子上,恭声道:“老大人,小人是刘公府里的使唤下人,刘公命小人给您送来一封信。”
闻言,熊廷弼不太情愿的睁开了双眼。“是季晦公的家人啊。今天这来的突然,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吧!如果不是有事找我,怎么会突然上门呢!”
这番话说的不太客气,那信使也只能陪着笑,听着面前这位大人说话,颇有唾面自干的架势。
“自从我回乡,方,刘二位大人可从来没有想起过我熊飞白!也对,这两个江浙老倌都一样,只有用人的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
熊廷弼“腾”的从躺椅上跳起来,一把拽过信使手中的信:“哦?还加了这个印章?”他看着信封上鲜红的三个小字“齐楚浙”,不由得重视了起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