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肖陷入了沉思。

小伙子的话可以有代表性,也可以没有。小伙子不过是网文万千读者中的一员,没有什么特殊,但小肖觉得,他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最为具有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在社会标准中是黑色和白色相同剂量颜料搅和在一起的灰色,并不是三原色调配的五彩斑斓,称不上好也算不得不好,除了适合得出总论,没什么用。

而在小伙子这样的看法之下,网络文学本身的影响还并未显现出来,小肖想起小学操场边的砖墙上白油漆漆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个大字。现实意义目前似乎无从谈起,个例只能够说明对个体的意义,对群体而言意义只在于是先行者。

不过已经过了二十年了,或许还有点短。在这个观念下,不管码字的人再怎么呕心沥血求,说千道万的诉辛苦,对于在零碎时间阅读的人来说都并不重要。我们的交易很简单,我看我喜欢看的,你写我喜欢看的,这就是市场。

不过作家本身应该摆正心态,端正态度,用郭德纲常说的话来讲那就是遇着了衣食父母。唐四方的《相声大师》里也介绍了类似观点,作者对相声行当了解颇深。

从社会形态上来讲,作家创作作品,特别是在“俗文化”领域,那就要讲一个服务群众,多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更何况还挣着钱了。

那么在这样的群体阅读要求之下,作者们敢不马不停蹄水字数,春风得意卖套路。这是目前市场中的平衡点。

但并不是网文市场的目标点,更不是网络文学的目标点。

网文市场来讲,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人气是有了,吆喝赚到了,但没有实质上经济效益的突破,但要实现市场的目标,跟读者无关,还是要看市场方的手腕。

群体是在不断培养着的,先知们又作出了许多有用的论断,市场方还不抓紧机会牢牢把握那看客都着急。

市场方与读者是相辅相成的,就看是你进我退,还是你追我赶。目前看来,双方都处在量的积累中,并未出现契机引发质的改变。

网络文学方来说,文化文学文字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听我讲故事,听下去了,自然也就对我的价值观有了了解,听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慢慢认同我的价值观了。

也是因此,诸多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现状颇为不满,觉得幼稚,我倒觉得这是爱之深责之切。有了前所未有的读者群体,还不值得网络文学得瑟么。

以前一阵热播剧《庆余年》为例。跟着网文模式走的读者,设十万人,在之后的日子里陆续读过的,设百万人,在踏出网络文学领域,改编为影视剧,并引起社会关注,上热搜,那观众就有上亿人了。

哪怕是零碎化观看。

还好《庆余年》除了叶轻眉的理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毒点和爽点。否则在这样的传播途径下,投入市场,那自然会引发轩然大波,投入的更多了,人们习惯了认同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

群体本就是最强大,又最弱小的存在。“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古人古话,早就道尽了天理人心。

而这种市场中的平衡点也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吃肉喂刁了嘴巴,吃素可就不满意了。

读者的阅读素养在随着网文市场的扩大不断的增加,且随着网文市场的极限化,仍在不断的增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