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赵承熹听了李适之关于均输之法的解释,不禁狐疑地审视李适之,那老狐狸却微低着头,连眼神都不给他一个。赵承熹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当年怡恪之争时,赵承熹利用自己与武将关系密切的优势,极尽拉拢军中力量。而赵承昀则走了文臣的道路,朝堂之上对立储的议论,赵承昀的呼声要比赵承熹高几倍。他通过笼络文臣议奏,几乎说动平武帝下诏立为太子。

若不是赵承熹趁平武帝病重,关键时刻发动兵变,只怕如今入主金銮殿的人,就是怡王赵承昀。

赵承熹兵变成功后,平武帝在病榻之上曾对他说:“你已杀了嫡兄,身负罪名。若是再对朝中大肆清洗,只怕继位之后失尽民心,则再无可用之人。不若留下那些真正有才得用的臣子,即可助你治国,又能显你容人之度。”

平武帝病容憔悴,却强撑着跟他推心置腹,眼中既有对他的诚恳叮嘱,又有对大夏未来的深切担忧。正是这殷切的眼神栓住了他暴烈的杀意,他答应父皇,不会清洗承昀旧党,并选了一批真正得用的官员,委以重任。

而李适之,则是当年承昀党中最忠心,也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赵承熹对此人思虑再三,最终仍是决定委以重用。李适之也不负期望,入朝十年,拜相三年,所提议案大多利国利民,中肯实用。

而如今,恰恰也是他提出的这条建议!

不待他细想,又听工部侍郎道:“若是行均输之法,则定价几何?哪个部门负责采买?如何保证所折银钱去向?李相所提之法,关涉众多,变数极大,动辄亦恐生民怨。”

户部尚书辩道:“逢厄思变,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从权宜之计。且解一时之急。”

陈慎驳道:“若仓促行事,恐变则生异,反而坏事。且祖制宗法尚在,随意更张恐失民心。”

赵承熹看向右相秦箴:“秦相三朝老臣,见多识广,不知有何高见?”

秦箴今夜从进入御书房起,就安然站在阴影里,低眉垂首,不发一言。直到被点名,才抬起头看着皇帝,两道寿眉间目光凛然,声音沉缓地道:“老臣没有意见,只是想起当年先帝也曾就变法之事与百官朝议。提过一个问题: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还是与百姓治天下。请陛下三思。”说罢低头行了一礼,退到一边。

御书房中众人俱都噤声,而赵承熹心中再震。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此言是开国立的国策。当时为鼓励文官议政,开国之初曾言,“治国须行仁策,与士大夫参议天下。”

难怪陈慎会有“祖制宗法尚在”之言。

赵承熹看着众位臣子,突然明白了梁毓那些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忠于社稷大义。

原来,士大夫一族,也非人人都能忠于社稷大义。

甚至,有时连心怀天下的帝王,对于社稷大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原来,先生早已为他提出为君的期许和要求:君心须持公心,公心既是大道。

他心中酸涩难言,连眼眶也微微发涩。好一会儿才找回正常的语音,平静道:“众卿对右相此言,有什么想说的吗?”

给那几位官员十个胆子,也不敢妄议国策。大家只能低头不语。

赵承熹扫了众人一圈,一锤定音道:“朕倒认为,士大夫治国,也应心怀百姓。因此均输法是一个可行之策。着六部商议,三日内先拿出一个草案呈上来。”

他挥了挥袍袖,示意众卿可退。待众人退至门口时,忽又道:“李相稍候。”

李适之只得转身退了回来,恭谨地站在案前,等着皇帝发话。

赵承熹看定李适之,目光沉沉晦暗不明,道:“李相方才提出的均输之法,可是您自己的构思方案?”

李适之似乎早料到他有此一问,波澜不惊地道:“非也。此策是当年五殿下曾跟臣提起,用于应对地域不均,赋税纳贡的一个对策。”90看看90kankanxs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