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昆洛奴还是比较少的,多的是新罗女人,不需要培训过的,这些人吃苦耐劳,模样不错,供应充足,可以大量采购。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这个小院面积太小,接下来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就是一个问题,要不干脆买一个大院搬出去住?现在有5000贯到账,可以松动一下了。
“郎君想买一个大院子?你还没有成家呢,就这样搬出去不合适。”巧云劝道,“现在长安的房价很贵,一处三亩地的房屋,要价是100多贯。而且还是在城西偏僻之地,东市、西市附近要价更高,你要的地方大,没有700贯拿不下来。”
“那就以1000贯作预算,越大越好。”唐志下决心,以后长安城的房价还要飙升,现在拿下来不会吃亏。在长安城内生产有一个好处,就是进城时不需要填单申报,检查收费。
“还有就是在城外也拿下一个大院来,也是越大越好,有些东西可以放到城外。我想搞一个石炭厂,专门供应石炭。”石炭就是煤,冬天来了,取暖是个大问题,长安人一般冬天烧木炭,那玩意儿特别贵,还不经烧,弄个蜂窝煤厂肯定大受欢迎。只是那些卖炭翁要倒霉了,不过烧煤低碳环保,保护森林,谁也不能说咱们。
“石炭?那个气味呛鼻,而且不好烧。城外几家卖石炭的规模很小,而且生意不好。现在烧石炭的都是一些穷人家,富人家根本不用。”
“那就把这几家石炭作坊收购下来,还有周边的房子都买下来,我有大用。”唐志吩咐道,现在手头上的资金还是很少,等潇湘馆能够赚钱以后才能喘口气。在唐朝卖蜂窝煤没有那么简单,一是要生产蜂窝煤的模具,要想仿造出后世的煤球机可不容易,唐朝现在的冶铁技术和锻造技术不咋地,别弄一个煤球模具价格比唐刀还高。
在大唐,铸造一把品质精良的唐刀,原材料的成本十分高,制造流程也极其繁杂,所以最后价格也十分高昂。现在大唐的物价是斗米钱135钱,一把最下品的唐刀(横刀)价格约在50斗米,最上等的镔铁唐刀要170斗米。
现在大唐官员的俸禄七品一个月是4500文,一年50贯,八品月2475文,年30贯,而九品一年只有23贯,一把上等的镔铁刀相当于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
为什么这么贵呢?倒是因为唐刀的原材料都是进口的。
后世的教科书里总是说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只是近300多年才落后于西方世界,其实这是很多所谓的专家编造出来的自欺欺人的东西。唐志也是在军事网站看那些大咖的讨论是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世界的冶金技术的发祥地在西亚,从青铜器和铁器,都是西亚人发明之后,陆续传到东方和欧洲,这是很多东方考古学者不愿意承认的。教科书里也是这样写的: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先进的冶金技术传到了中亚,西亚,最后传到欧洲。但是你要看看西方的教科书,才会发现人家根本不承认。
中国历史书有一个怪疾,就是极度的,有时候是变态的仇欧情结。中国古代史教科书中随处可见中国某成就比欧洲早若干年的记载,这其中有的是真的,有的是经过曲解的,有的是完全的捏造。
后世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大家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出来的,应该称为‘王氏地动仪’。”该帖子还指出,张衡地动仪根本就是伪科学,这种地动仪根本就不可能记录地震。
最早记录地动仪的是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张衡传》。范晔是这样描述张衡地动仪的:“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乃知震之所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可惜的是,张衡地动仪仅在公元138年记录了一次陇西地震后,直接失踪了,无人知道其下落。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日等国地震界的权威,都在质疑中国的张衡地动仪。1972年,日本专家关野雄用精密计算方式否定了“直立杆原理”,他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地震学的专家所承认。
到了1984年,美国地震学权威专家博尔特院士毫不客气地说:“张衡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摩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低于居民的敏感,其作用应予以质疑,而且利用铜丸的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也是不确定的。”
不光外国人对张衡地动仪质疑,中国科学家们也强烈质疑。中国地震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义曾说了一句毫不客气的话:“房梁下吊块肉都比那个模型强!”
再比如隋朝的赵州桥,教科书中也被说成是世界第一,后来翻阅世界历史资料才发现,这个世界第一有很多限制条件:“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也就是说在符合“单孔、坦弧、敞肩”这三个条件的石拱桥中,才是世界第一。但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古罗马时期的高架引水渠没有印象呢?
高架引水桥是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创造的技术、艺术上的一件杰作。也是工程学上的一项宏伟工程。其代表作是法国境内的加尔桥引水渠,这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最高和保护最完好的引水桥,长275米、高49米,共有3层,由52个大小不等的拱形桥孔重叠组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