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战役正经开打是至正23年4月底,到7月底结束,历时85天,差不多整三个月,汉军未能攻破洪都城。虽说守将朱文正也已经坚持不住了,可是陈友谅只能撤兵,这是因为朱元璋的援军已经从长江进入鄱阳湖,鄱阳湖的南端就是洪都。陈友谅的大型战舰都在停泊在湖里,他不能把这些战舰拱手相送啊?所以他必须到鄱阳湖上迎战朱元璋。

鄱阳湖的北边是长江,朱元璋的军队从长江进入鄱阳湖。陈友谅也是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然后他到湖的南端进攻洪都。也就是说,陈友谅想不打都不成,朱元璋已经挡住了他退兵的路。

一场载入史册的大战:鄱阳湖决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当然陈友谅也可以选择不打,如果他决心退回老家,朱元璋的那些兵和小破船根本就挡不住他。

他六十万军队在洪都一战固然有伤亡,不过是一两万人而已,对于他来说就是九牛一毛。而朱元璋的大军总共只有二十万,兵力比为三比一,陈友谅还是绝对的优势。

鄱阳湖上作战当然是水战,那么战船就是关键。对于朱元璋的那些小破船,陈友谅根本就看不上,因为汉军拥有巨型战舰上百艘,都是此时中国最大最好的战舰。

大家都知道的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吧,郑和的舰队绝对是当时的世界之最。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据说对于造船技术的进步有陈友谅的功劳。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此时最大最好的船都在陈友谅的手里,都是他主持建造的。

史书上说,陈友谅的大战船可以装两三千人,小的也能装一千余人。这个人数有可能夸张,如果说是运兵,没装备光装人,人挨人坐着倒是有可能。

陈友谅的大战舰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算一下,这船有45米长,6米宽,9米高。而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折合现今尺寸,长度有150米。放在现代这船也够大的。

古代典籍中已经列出水军战舰的种类繁多,比如有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游艇、海鸪等很多种。

现代里在南京一座明代古墓发现一个郑和副手的墓,其墓志铭记载着“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

重点在这里:五千料巨舶。

我们已经知道“料”的折算,五千料折合排水量两千五百吨。要知道,在二战期间,大多数战舰都比这个小。

可是在郑和之后就禁海了,“片板不得下海”,甚至沿海数十里之内不允许居住。不需要航海了,航海的大船就没用了,造船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我们说,造船技术的进步与战争和需要有关。比如陈友谅就拼命地造大船,目的当然是扫平海内夺江山。他有动力就会努力造船,据说他还聘用了不少阿拉伯人的造船工匠。

此时以泉州为代表的沿海城市中有不少阿拉伯人定居,他们就是漂洋过海来的,他们有性能很好的远洋航海的大船。中东距离欧洲很近,因而阿拉伯人与欧洲文明交流频繁,也会吸收他们的技术。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交流的中间人。

……

朱元璋的水军也有几艘大船,那还是俘获陈友谅的。所以朱家的水军在汉军面前就像小孩玩具,如果说汉军舰船是大象骆驼,朱家的船队像一群水鸭子。

这一次陈友谅是空国而出,所有的军队都带出来了。朱元璋也是一样,所有能用的兵都带来了,可是朱家军只有二十万,只有汉军的三分之一。

从另一个方面看,陈友谅部已经出征近半年了,士兵疲惫,粮草消耗很大,供给已经显得不足。而朱元璋部是刚刚出征,粮草充足,士气旺盛。

但是不管谁优谁劣,他们双方的态度都是坚决的:成王败寇就在此一战!打赢了就做皇帝,打输了命也没了,还得个贼寇的恶名。

这次大战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硬碰硬,正面交锋,决一死战!这也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个人的共识。

这次决战的特点是水上决战,双方舰队在鄱阳湖上决战。两家一见面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双方船只大小差距太大,朱家军的小船在汉军巨舰面前像是玩具!朱家的士兵只能仰视敌人,这也太伤自尊啦!

朱家军除了几艘缴获来的船比较大一些,其余都是小船,有不少还是民间的渔船。特别要提一句,他们有刘璎研制的冲锋舟,有十几艘,算是刘璎对这段历史的贡献吧。。

朱元璋怎么办?退吗?退就败了,不能退!狭路相逢勇者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