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行三人赶到蚂蛄寨,苗女阿梨的房子并不在寨内,而是在离寨子有数百米的山腰,这是一个两层的房子,大部分是木结构,砖石为基,盖着青黑小瓦,屋侧几株大树,将房子掩映其下。

门口是一块平地,却铺放着多个竹匾,里面晒着药材。一个中年妇女在那边翻晒药材,人虽中年,却风致犹存,一见三人来到,显然认识杜校长,立起身,向杜校长打招呼:“杜老师,难得光临,快请屋里坐!这两位是?”

“得苟,这两位是外地来的贵客,想找阿梨,买些野生灵芝之类的药材,不知有没有?”杜校长问到,苗族是一个“有长少,无尊卑”的民族。接物待人只依“长少”辈份施礼,不以“贫富”贵贱取人。“得苟”是苗语称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大妹子之类的,杜校长回头向孙老两人介绍面前这位苗家阿姨的身份,此位是阿梨的母亲。

“我家阿梨上山采药去了,不过灵芝倒有几株。”阿梨的母亲说到。柳致知心中有些失望,他想看到阿梨,阿梨居然不在,孙老倒是很高兴,买了三株灵芝,一株三七,还有其他一些珍贵的药材,柳致知也买了两株灵芝等物。

在回校的路上,柳致知向杜校长打听阿梨的情况,阿梨名叫黎梨,居然大学毕业,虽然是一般大学,在此处已是极其罕见,毕业后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不知为何,便又回来,以采药为生,她的药材很出名,经常能得到名贵的野生药材,别的采药人不知她是如何做到。

柳致知送孙老到最近的车站,送走孙老后,买了一些日常用品,他从现在开始便留在学校,虽是暑假,但还是有工作要做,主要是维修校舍,他负责质量把关。

学校条件比较艰苦,柳致知在杜校长家中带伙,他是一个志愿者,但又同时是基金会派驻此处的监管人员,并不需要当地教育部门发工资,而由基金会付薪水,虽不高,柳致知并不缺钱,他是一个练武之人,营养上必须能跟上,不然身体受不了,所以掏钱请杜师娘每天都买肉。

另一个方面是洗澡,现在是夏天,每天都得洗澡,学校条件简陋,虽有一个小浴室,不过是靠近厨房的一间小房间,当然没有淋浴和浴缸之类,只有一个大木盆和两个水桶,还有两张长凳,在厨房拎来一桶热水和一桶冷水,然后在盆中自己洗,一种古老而方便的洗澡方式。

好在现在是夏天,学校不远处一条山溪,从山上而下,在学校下方不远处树影掩盖中形成一个小石潭,水很清,柳致知大多数时候干脆在其中游泳,然后将身体擦干,算是洗澡。

日子很清淡,对一般人来说很无聊,甚至电视都没有,更不用说网络,不过手机却能和外面通信,虽然信号不佳,柳致知很是感慨,你看看人家电信移动多敬业,再看看政府部门,到底赚钱是第一!

清淡的日子对柳致知却如鱼得水,他每天早晨天不亮起身,开始练武,然后看看瓦木匠师傅修理校舍,和师傅们吹吹牛,很快就和当地人混熟,闲来在山上转转,也结识几个采药的师傅,有时也跟在他们身边,看他们如何采药,不知不觉中,对许多药材习性熟悉了,也了解这些药材如何泡制。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已到八月,开学还有不足一月,校舍也修理得差不多,柳致知将工作报告写好,交给了邮递员,寄往申城。

这些日子来,柳致知感觉自己身手有不少进步,也喜欢上了这里的单调平和的生活,却接到一个电话,是程振前打过来的,说开车来接他,到最近一个小镇上玩。

林山镇是一个距麻家寨二十多公里的镇子,在附近几十里范围内,各处村寨每逢初十都到林山镇赶集。

今天并不是赶集之日,一辆吉普车开进了镇子,找了一个地方停了下来,柳致知和程振前下了车,程振前向一个路人询问项大师刀铺怎么走。路人详细指了方向,两人顺着路人指点,转过了几个路口,看见一个店铺,并不大,门口牌上写着“项氏刀铺”。

之前在车上,程振前已向柳致知说了情况,他在监工期间,听当地人说,此处有一个铸刀大师项冶,铸刀很著名,程振前很喜欢刀剑,收藏了不少刀剑,另外喜欢旅游,有一阶段甚至想做一个驴友,走遍名山大川,听说此处有一名铸刀大师,趁近期没有什么事,便拉着柳致知来看看。

两人进入了店铺之中,店中墙上挂着各种刀具,柜台之后坐着一位女子,后面传来打铁的声音,见两人进来,女子起身,两人问了一下,此女是项冶妻子,项冶在后院锻刀,她在前面看店。

柳致知两人认真挑选了一番,柳致知买了两把刀,一把苗刀,一把尖苗刀,苗刀严格说不是苗族的长刀,苗族更多用短刀,称为尖苗刀,长不过尺许。苗刀就长得多,达到135厘米,而且是国内很少保留双手握刀的刀种。

程振前买了三把刀,除了苗刀和尖苗刀,还买了一把景颇长刀,项氏刀铺在刀剑界有一定的名声,出产的刀都是以传统方式炼制,锋利异常,正常碗口精细的毛竹一刀就能劈断,一般钢钉也能一刀削断。

柳致知花了一千多元买了两把刀,苗刀一千出头,尖苗刀三百元,柳致知买刀目的不同于程振前,程振前是收藏,个人喜欢刀,而柳致知则是灵机一动,准备练习刀法,以前师傅提过兵器,而柳致知也了解景颇刀法中三刀半刀法训练方法,同时也知道苗刀中一秒三刀的训练方法。

程振前开车将柳致知送到麻家寨,和柳致知约定,找个时间入大山之中探险一番,到时打电话联系。

柳致知每天练拳外,又开始刀法训练,他的训练是将三刀半和一秒三刀混为一体,三刀半训练方法很简单,将一截木棍抛向空中,连环三刀,在木棍落地前将木棍断为四截,最后进步半刀,将最后一截如劈柴一样,垂直一分为二,刀法如电,根本没有招式而一秒三刀则是“一秒三刀,一步三刀,半秒两刀”,一刀抹喉,二刀刺胸,三刀后撩阴,做到一步两刀

上步落地第二刀,再上步回身三撩。

这种刀法,纯粹一个快字,柳致知目前已入明劲,对武术理解不是一般武术爱好者所能比,他将刀法出刀进行了改进,本来那两种刀法并没有什么发劲要求,仅追求速度与每刀之间转换快捷,柳致知出刀则是以步带腰,以腰带刀,一步迈出,力从脚跟起,腰自然旋转,刀光几乎从腰间洒出,浑身整体之劲由脊柱微转中传入臂膀,自然到达刀锋,不仅刀速变快,力量也上升了许多。

二十来天后,柳致知在山中林间空地,脚一勾,一截手臂粗的枯枝飞到空中,一派银光从腰间略向上飞洒而出,树棍刚好落到胸颈高度,立刻分为两截,柳致知一步迈出,脚一落地,双腕一翻刀光一个转折,光影一过,树棍一截又分成两段,还没有结束,刀光又是一个转折,树棍又被分开,其中一截快落地,柳致知又是一步,刀光垂直斩下,如劈柴一般,将这截劈成两半。

柳致知收刀调息,刀法已成,这种刀法如入混战之中,可以说转眼间就能将周围敌人全部解决,不过柳致知并没有露出欣喜之色,反而皱眉,他感觉到刀法应该练成了,可是缺少一些东西,究竟缺什么?柳致知却不清楚。

柳致知叹了一口气,知道不能心急,也许有一天,突然就明白了,机缘不到,怎么想也没有用。

学校开学在即,学校已焕然一新,教室中课桌凳整整齐齐,窗户上玻璃已全部装好,黑板也重新漆过,一些小学简单科学实验仪器药材也到位。

柳致知在新学期教的是副科,一是书法,二是科学常识一类的知识,学校中连柳致知在内不过五位老师和工作人员,除了杜校长夫妇,还有本地一位王本林老师,中年男老师,本地人,家中距校不过十多里路还有一位女老师,却是一位毕业不过一年的师范生,也是一位志愿者,家在贵省省会,叫曹语盈,人长得很漂亮还有一位厨房工作人员,与杜师娘一起负责学生中午带伙。

新学期,学生不用自带课桌凳,更令同学们兴奋的是,一节课下,每个学生一个煮鸡蛋,虽然还是自带饭盒蒸饭,每人饭盒中多了两块肉,这些是柳致知和孙老上学期见同学们黄豆蒸饭,特地在捐款划出一部分,每天给学生一个鸡蛋,一两肉,这一两肉用佐料腌制好后,直接放在饭盒中蒸,学校不过百十多学生,一天不过十来斤肉,此处物价也远低于申城,实际上并花不了多少钱。

孙老临走时说过,基金会已与希望工程商量,是否在贫困地区每天都给学生提供一个鸡蛋和一杯牛奶类似福利。

柳致知虽不是教师出身,不过他的知识教这些小学生绰绰有余,从小学上到大学,每天听老师讲课,虽未尝过教育学,但也教得像模像样,转眼间一个月,到了国庆长假,本来柳致知准备回申城一趟,但程振前却约他到群山中探险,程振前国庆前已回家一趟。

柳致知打了个电话告诉何嫂,自己不回去了,又和父亲柳传义通了一个电话,本来父子两个并不太融洽,干脆和程振前当一回驴友,入山几天。

程振前将车子放在麻家寨,背着一个大包和柳致知入山,先去了天坑,说实话,柳致知不想来此处,毕竟他在此杀了三人,尸体还在天坑底部,但也不好表现出来,程振前却兴趣勃勃,感叹自然地伟大。

程振前为了这次入山探险游,准备了好一段时间,

睡袋,冲锋衣裤一套,内衣裤,干口粮,不锈钢茶杯碗,医药盒,雨衣,个人卫生用品,水壶,瑞士军刀,其他小物品若干,这些都装入背包中,最引人注目还带了一把钢弩,配有十支钢箭。

本来程振前还要带帐篷,被柳致知一番话:“山中苗民在山上过夜,有什么帐篷,放心,我和他们学了一点,不用帐篷也行。”程振前就将帐篷扔进了车子里。

对于钢弩,柳致知很是好奇,问他从什么地方搞到的,程振前笑着告诉柳致知,上网去搜,几百元就搞定,他这把弩,配有瞄准镜,射程达100米,精准射程80米,不过六七百元。

相比程振前装备齐全,柳致知就简单多了,背包之中,一个薄睡袋,一块塑料布,一点干粮,还有两斤大米,其他就是小物件,背了一个水壶,不过壶中并不是水,而是当地村民自酿的白酒,柳致知在其中加了一颗自己炼制的芝参养神丸。出乎程振前的意料的是,柳致知居然带上苗刀和尖苗刀。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