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华殿,朱由检看到了自己心心念想的三位科学家,也可以说是三位老头子。

须发皆白的老者应该就是徐光启,最年轻的应该是他的弟子孙元化,剩下的看起来稍微年轻一些的自然就是毕懋康了。

但是在三人行礼之后,朱由检发现自己猜错了。

看起来年纪最大的那个是毕懋康,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了。

而徐光启则是稍微年轻的那一个,除了脸上有些许皱纹以外,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家。

孙元化四十七,看起来和徐光启差不多。

朱由检觉得徐老爷子是不是还懂一点养生之术,不然这个年纪是怎么保持这般精神的。

一番了解过后,朱由检先问起了最关心的粮食问题:“徐爱卿,不知去年您提到的荷兰薯和朱薯,带了多少良种入京?”

未来将会天灾频发,北方粮食减产严重,让百姓吃饱饭才是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徐光启在脑力回忆了一下,道:“臣将所有能带的都带上了,一共有二十大车。

荷兰薯约两百石,朱薯是裁苗种的,预计可以种二百亩,还有一百石玉蜀黍,其余还有三十多样种子合计三十石。”

一石约一百二十斤,朱由检估算了一下,徐光启大概带了几万斤种子过来,除了土豆和红薯以外,还带了玉米,这可真的是太好了。

朱由检兴奋道:“徐爱卿,朕打算在北方数省推广种植这几样良种,这产量果真是如您之前所说的,一亩有二十石?”

徐光启迟疑了一下,问道:“北地习惯多种麦,黍,粟,菽等,百姓对于荷兰薯这些东西可不稀罕,特别是朱薯,吃多了肚子容易闹腾。

陛下想要推广种植怕是不易,臣在自家的田地里种植试验时,可没少遭到旁人的笑话。

至于二十石是去年的最高产量,这是十几个上好的农夫精心侍候的结果,一般的田地产出在十石左右。

臣经过育选,今年的荷兰薯最高的可以达到二十五石,朱薯更是达到了三十石左右。”

朱由检心里更激动了,这估计得有三四千斤了。

不仅研发,还持续不断地改良品种,徐光启简直就是大明的神农啊。

至于百姓愿不愿意这件事情,大部分时候他们是没有选择权的。

况且当旱灾出现,麦田大规模干涸死亡的时候,他们便会爱上土豆、红薯和玉米这几样救命的粮食。

但想要种植,得先说服徐光启。

朱由检道:“不知道徐爱卿最近有没有关注过天象,朕看过钦天监的记录,北地这几年的降雨都比以往要少,尤其是今年连天启元年的三分之一都没有,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可能会出现大旱灾。

而且这天气是越来越冷,朕听闻连淮河以南的很多地区,到冬季都出现结冰了,徐爱卿方才说的麦黍之类,怕是挨不过这又冷又旱的天气。”

听到这话,徐光启内心吃惊,没想到陛下居然这么关心农事,连天象记录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不过朱由检方才说的情况,徐光启是有过了解的,不然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荷兰薯朱薯这些物种。

若是出现旱灾的话,那没准还真得种这些荷兰薯朱薯才行。

见徐光启没有回话,朱由检还以为是自己没把话说明白,急切道:“徐爱卿,这小麦亩产不过二石余,上好的农夫精心伺候最多也不过三石。

荷兰薯这几样的产量可比小麦强太多了,先别管好不好吃,起码吃了饿不死人。

想必徐爱卿在进京的路上已经看到了大量的流民,朕担心若是再出现天灾,流民的数量还会激增啊!”

徐光启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道:“陛下如此关心农事,是大明百姓的福气!”

不止是徐光启,旁边的毕懋康和孙元化都动容了,他们都没有预料到,陛下对于百姓的问题这么重视。

朱由检摇摇头,道:“有徐爱卿你们这些大臣在,才是大明百姓的福气,毕竟朕可不会种这什么荷兰薯朱薯之类的东西。”

得到皇帝的夸赞,徐光启更开心了,郑重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把推广种植荷兰薯这件事给做好了。”

朱由检觉得这老是带着荷兰这个名字怪怪的,这东西原产于南美洲,跟荷兰人的关系不大,只是他们带到大明的而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