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派出留学生是在1950年,由于向北方大国派留学生的某些具体问题尚未解决,选派25名大学生去的是波、捷、匈、罗、保5国,每个国家5名,学习这些兄弟国家的语言文字和历史,这25名学生就成为新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
从1953年开始,主要留学去向就是北方大国。1950年到1966年十几年间,总共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他们学成后基本全部回国,奔赴祖国各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奉献他们的青春与汗水。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留学生成为华国科技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被誉为“共和国航船全速前进的动力源”。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断多年的留学生政策重新启动,再次派出52名学生留学米国,当然这些人大部分并不是学生,而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已经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人也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学成后全部回国,有的成为两院院士,有的获得过各个级别的科技进步奖项,更多的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
1980年已经是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公派去西方各国学习了。
北方的留学生从京城出发,南方的从盛海起飞。
这个时候中米两国之间还没开通直航,要到1981年1学7日才正式开通,他们这些人都要先去霓虹东京转机。
这些人虽然都是公派,但也有些区别,大多是公费,也有小部分只是有这个名头,其实还是自费,像阎解旷就是那一小部分自费中的一员。
原本阎解旷也是可以享受公费的,但有好几所大学都给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比国家提供的生活费多不少。
这时候国家能提供的经费有限,每月只有几百美元,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开支。而且他又不缺钱,没必要占公家便宜,像他这种情况的也有那么几个。
这趟飞机除了他们这些公派生以外,还有不少自费留学生。
自1978开放受理自费出国申请后,慢慢地出国热的苗头开始出现,第一波出国热由此兴起。
那时办理护照是件麻烦事。先需工作单位批准,辞公职,再拿着单位介绍信等文件去京城东郊民巷办理护照申请。
办护照非常严格。
办护照难,办签证更是难上加难,拒签率极高。许多自费留学生靠着一条命,一个皮箱,几件衣服和几十美元,在无法获得更多国外信息的情况下义无返顾的冲出国门。
留学生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一般发奋学习一边靠打零工获取生活费,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餐馆刷盘子。
当然除了留学、投奔海外亲友之外,涉外婚姻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市场的,特别是在京城、盛海等一些大城市,嫁给老外就意味着人生新篇章的开始,当时还有句“盛海女婿遍天下”的俗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飞机上,阎解旷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刚刚机场的一幕虽然令人激动,但却不知这些人今后有多少会回归祖国。
上了飞机后,大多数人都是即兴奋又彷徨。兴奋地是可以出去见识一下看到米帝的花花世界,彷徨的是如何去适应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