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相处以来,他对官家已然了解不少,官家肯退让的事情很多,比如太皇太后和众宰执仍把持朝政,比如所谓的新旧党争,他连问都不会问上一句。

但如果官家决意要做什么事情,那他就不会退让了。

苏辙这时候进言肯定要碰一鼻子灰。

枢密院事王岩叟打破了沉默,“官家,这对于一个小小都监是不是太过优容了。赠官连升三级已是罕见,还要全军通报嘉奖……”

“小小都监?”赵煦实在难以理解怎么过去了八九百年,这些文官反而一代不如一代。他那个年代的文臣那也是可以骑马执弓做太守的,怎么到了宋反而连兵者国之大事都拎不清了?这是小小都监的事吗?

“王卿,朕希望你明白一件事,为国捐躯者无论职位之大小都不可轻视。李仪虽是八品都监,然而是为朝廷而死,为百姓而死,其死重于泰山。你和苏右丞执掌朝廷军国大事,万不可轻视低阶将官,殊不知这些低阶将官才是决定着大军战力高低的根本所在。”

这一番话下来,四个不知兵的宰执四目相对有点犹豫不决。

范纯仁看向太皇太后,却见她神态端然,丝毫没有插手的意思,显然是决定把这事全权交给官家处理了。

苏辙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了,“官家,厚待李都监固然能激励全军,对以后可能有的战事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也有一点不可不察,西军骁勇但军纪涣散,对李都监如此优待,只怕会引得有些将官铤而走险,杀良冒功。”

赵煦闻言目瞪口呆,杀良冒功?一个建国百余年,号称拥有九州之地,成熟体制的王朝,当朝宰执居然担心因为优待战死的将官,而有人贪图赏赐杀良冒功?

这在那个三国纷扰,动荡不安的年代都非常罕见的情况,在大宋居然不是新鲜事吗?

他看向苏轼,苏学士有些局促不安,显然苏学士的胞弟所言非虚。

人们常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下来终究会远胜先人。如今看来却是未必,在人性上甚至会大幅倒退。

武侯来这时代并不太久,哪怕他一天只睡两个时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的读史籍,看文件、档案,以对这个后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但毕竟时间有限,他还没来得及对大宋的军队建设和宋律这两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不过他也知道大宋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三部分,其中厢军和乡兵战斗力相对较弱,通常不参加重大战事。

军中主力禁军也分为三部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以及中央禁军,至于南方各路加一起也不足三部中的任何一部。

三部禁军中又属西北禁军战力最勇,因为西北民风彪悍,又与西夏长期作战,这支禁军长期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李仪李都监就隶属于西北禁军,也就是大宋西军。

可在武侯眼里哪怕西军是大宋战力最强的一支军队,也不值一提。这支禁军常年有二十万兵额,这还不算周边各路打辅助的厢军和乡兵。这等兵力跟西夏这等边陲小国交战居然屡屡失利。

而汉末即便是一方诸侯也可以暴揍周边四夷,马超兵将数千,陇右、河西争相臣服。夏侯渊虎步关中,诸羌莫敢轻动。曹操北征不过两三万精锐,便可大败乌桓十余万众。

偏偏大宋,坐拥九州,百姓亿万,朝廷可谓足兵足粮,可居然对外屡战屡败。

而所谓大宋西军竟然可以依仗什么军功骄横跋扈,乃至于都有杀良冒功的事情。可它的军功在哪里呢?在被西夏屡屡打败吗?还是在每年“赏赐”给西夏银五万两,绢一十三万匹,茶两万斤?

更神奇的是主管军事的副相尚书右丞还丝毫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枢密院是做什么的?你这尚书右丞又是做什么的?”赵煦扫过两名军事主官,语气平淡,可任谁都看得出少年官家动怒了。

王岩叟忙起身拱手道:“官家有所不知,那西军一般世代相承,陕西诸路很多一家数代都为西军效力,他们若是上下包庇,别说枢密院就是当地主管将官也是没辙。”

王岩叟时年四十有八,是本朝名人,十八岁时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因此又称三元榜首。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等重任,政绩斐然。

但无论他如何才华横溢、高风亮节,都无任何从军经历,所谓不知兵者也。可偏偏他就做了枢密院事,是本朝最高的军事主官了。

赵煦起身,长叹一声,“所谓后人远不如前人概莫如此。”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