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依然下意识地扫视了诸位大臣,接着道:“余玠,确实是位不错的人选,其他人有何看法与异议,尽管提出来。”

在官家发话之后,自然又免不了一阵小声议论,赵孟启心里也没什么底,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提议能得到多少人支持,但是他是有自己极为合理的理由的。

“臣觉得不妥。”这一声“不妥”直接惊到了赵孟启的耳朵,因为说话的人不是别人,真是自己的老师杨栋。

杨栋道:“余玠将军治理蜀地,已格外不易,如今再给他多个摊子,岂不是要将他累坏?还望官家能够体谅余玠一介老臣,不可再多添劳神伤身之事。”

赵孟启本以为杨栋是觉得余玠没有那个能力,原来竟是心疼余玠,担心他过度操劳,身体支撑不住,如果这样的话,那赵孟启与杨栋还是站在一起的。

董槐亦道:“杨舍人所言合理,不过殿下提及余玠,由余玠来发兵支援大理,亦是合情合理的。”

赵孟启没想到这个看似十分威风的董槐竟然有和稀泥的感觉。

董槐继续说道:“余将军身经百战,战功累累,且与蒙古人打了很深的交道,他也定然清楚蒙古人打仗的路数。这时若是派出一个内地的将领,倒不一定能起到多少作用。不过,余将军在蜀地操劳过度,臣听闻他年过四旬就已头发花白,可见余将军的不易,蜀地之所以能如此安定,确实少不了余将军的付出。”

“嗯,”官家微微点头,以示同意,“董卿之言,朕已经明白了,这确实是件棘手的事情,众卿都有何见解?勿要怜惜,勿要拘束,只当是一块拉家常了。”

赵昀虽这么说,可谁也不敢把朝堂当作拉家常的地方。

贾似道显得平静,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见众人都不敢提议,于是道:“臣倒觉得,其实不用过于纠结这些。大理再不屑,也非是蒙古人一朝一夕之间可以攻破的,官家只消随意派遣一个将军,去支援即可。一方面,可彰显我大宋友爱邻国的风范,大理自然感恩戴德;另一方面,可以支援大理,又不会折损我们的良将和兵马。如此一来,是只赚不赔的。”

程元凤茫然地看了一眼贾似道,“可,贾学士,这出兵打仗又不是做生意,贾学士是不是说得太轻松了?”

贾似道抚了一下肥大的袖口,里面装了一只他十分喜爱的蟋蟀,轻松回应道:“二者虽不相同,却有相通之理。”

程元凤问道:“那又该遣派何人去好呢?又要给多少兵马粮草?”

贾似道并未想到这么多,思考了一番,接着道:“这自然需要诸位公卿再细细商议了。”

“臣觉得欠妥。”吴潜道,“如此一来,只是证明我们并不重视此事,若蒙古人真的于数月间就攻下大理,到时才追悔莫及。况且,余玠身处蜀地,与大理接壤,若由他出兵相助,必然十分合适。两地相聚甚近,而且兵贵神速,若余玠发出援兵支援大理,那对大理来讲将犹如天降神兵,即便人马没有多少,也可增加大理兵士的士气。”

右丞相吴潜的这番话,自然是站在赵孟启那边的。

宋理宗赵昀被这些人弄得也十分头疼,毕竟每个人虽然观点不一,但竟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过他这皇帝也做了几十年了,这种头疼的事早不是一日两日的了。

“臣支持吴相公之言。”程元凤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