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朱棣和他的内阁诸公,缺的是见识和后世的技术,而不是没脑子,要是没脑子也不至于名垂青史了。

所以刘斌把高产牧草,青贮饲料,羊毛纺织,几样东西一说出来,这群大明的人精立刻就知道怎么办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

小太监樊忠翻出一张刘斌之前送的地图摆在桌上,众人围在一起,开始商量在哪筑城。

“霄国公,不知你打算在哪里筑城?”

刘斌看着地图说道。

“在哪筑城不是我定的,而是要看铁路怎么修,我又不会修铁路,所以划定路线的时候,我只能提一点意见,整体还是听老郑的。”

“哦?这老郑是何人?连你也要听他的?”朱棣好奇问道。

刘斌见状趁机介绍道。

“陛下,我们北海一共来了两百多人,在我们后世,奉行人人平等,有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来,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当然也有人统合管理。

“我在北海只负责军事和食品,保护大家的安全和食物供给,另一个负责大家生活工作的,就是老郑,名叫郑德江,今年四十有二了。

“他来之前就是我们那里官府铁路部的主任,手下有一百多精兵强将,有高级电工,地质专家,路桥专家,熟练技工,全都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铁路部你们懂吗,就相当于大明的六部,全国几十万里的铁路修建,运营,维护,全都归他们管。

“陛下要想在大明兴建铁路,非厚待他们不可。”

朱棣闻言眯了眯眼,突然问道。

“此人才华竟还在你之上?”

刘斌则是解释道。

“陛下,每个人都有所擅长,就像是陛下的内阁大学士们,胡学士博闻强识,金学士擅刑断,杨学士擅边务,哪有什么才华高低之分?

“就比如我,我擅长种地和打仗,陛下想开设农场,训练士卒,足兵足食,那我没问题,可陛下要想把铁路铺满大明,则非老郑莫属。

“不止是他,我们一起过来的二百多人,没有一个是多余的,他们有的会造汽车,会造拖拉机,会炼钢,还有的懂后世的医术,生物,化学,机械,经济,艺术。

“两百多人,一半是修路架桥的,剩下一半不是工业管理人才,就是大学生,大学生你们懂吗,就相当于大明国子监的学生,栋梁之材,各有所长,少了谁都不行的那种。”

众人这回听懂了,霄国公这是给北海的人要官来了。

朱棣闻言又问,“哦,那这个郑德江,他除了修路还会别的吗?”

刘斌有些傻眼,合着修铁路的还被朱棣小瞧了,他强调道。

“陛下,会修路还不行吗?你知道修路何其艰难,就拿大明来说,南北之间的大宗运输全靠运河维持,每年光是维护漕运就有多难。

“要是将来修一条连接大明两京的铁路,在长江跟黄河上架起铁路大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南京登上火车,躺在那舒舒服服的,只需五六个时辰,就能抵达京师,运力不知快漕运多少倍。

“这可是历朝历代几千年都没做到的事情,陛下还认为修路简单吗?”

众人闻言全都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南京周围的江段,最窄的地方也有两三里宽,江水深数十丈,古代人不是没想过在长江上面架桥,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宋朝的时候倒是因为打仗,在长江上面修过浮桥,但那是临时的,用完就拆了,不然就会影响江面船舶通航。

因此当众人听到老郑他们可以在长江上修桥,顿时就高看了一眼。

“在扬子江上修桥?不会影响船只通行吗?”胡俨皱眉问道。

“可以把桥修高点嘛,从水面到桥底,净空二十丈,一般的帆船有二十丈高吗?大部分都能通行吧?”刘斌解释道。

朱棣想了想,“在工部下面设铁道清吏司,让郑爱卿做正五品的郎中,主管铁路营建事宜,如何?”

刘斌讨价还价。

“修通了北海到京师的铁路,北海数不清的财富就能运抵大明;修通了两京线,就可以摆脱对运河的依赖;修通了京师到交趾的铁路,就可从北海到交趾,贯通南北,从此山河稳固。

“将来老郑还要教出许多徒弟,从京师修铁路出西北,直通葱岭,凿穿西域,恢复汉唐江山。从山陕修铁路到四川,让蜀道难彻底成为历史。

“将来还要把铁路修到奴儿干,若是女真造反,五个时辰之内,陛下就能从京师发兵数十万到奴儿干。

“这么多事情要做,我看只成立一个司不够,起码要单设一部,与六部尚书齐平。”

刘斌给老郑要官,上来就要单设一部,还得跟六部尚书齐平,那可是正二品大员啊!

大明的实权文官,做到顶也就是正二品了,朱元璋没有废除丞相的时候,丞相就是正一品文官,丞相废了之后,六部尚书就是最大的实权文职了,正二品。

现在有正一品吗?当然有,比如宗人府的官,都是一品大员,但那是管老朱家自己家人的。

除此之外就是三公最大,太师、太傅、太保,全是正一品,但也就是个荣誉,没有实权;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仨是从一品,也是荣誉,没有实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