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看到现场的情况,赶紧说道。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诗,也是我今天主持这场现场诗词征集活动听到最好的诗。”
“以我的欣赏水平,我只能说确实好,非常好。”
“但让我细说好在哪里,我却没有这个水平。”
“下面,让我们的评委对这首诗进行评判。”
主持人把评委拉入其中,让评委来评判。
几位评委左右看了下,一名女评委站了起来。
“我刚才听了两遍,这首诗确实是非常出色的一首诗。”
“仅仅用了四句诗,就概括性地描述了庐山奇美的景象,同时又告诉我们一个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庐山所看到的万千景象,都只是局部的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
“原因就在于,我们身在庐山,不能够超乎庐山之外统观庐山,一味流连山间景色。”
“我们只看到了局部,“见木不见林”,自然难以看到庐山本来的面目。”
“并且,我们发现整首诗都用异常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深刻的哲理。”
“可以说,整首诗寓意十分深刻,毫无雕琢习气,却让人深思。”
“用质朴无华、条理流畅的语言表现这样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说过的意境。”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形象性和逻辑性高度合一的诗词。”
“我认为,这样的诗足以获得庐山景区诗词征集活动的特等奖。”
在女评委的娓娓道来的评论中。
整个现场的观众都认真地听着。
没想到这首诗竟然含有这么深的道理。
没想到这首诗用这么浅显的语言却描绘出深刻的哲理。
没想到女评委给这首诗这么高的评价,直接认为可以获得庐山景区诗词征集活动的特等奖。
观众们一下子议论的热情升了。
“我说呢,刚才听了两遍,都觉得非常好,原来如此。”
“我刚才还只欣赏前面两句描写庐山的景象,没想到后面两句才是精髓。”
“看来今年庐山景区诗词征集活动终于有特等奖了。”
“谁说不是呢?之前几年都没有出现这样一首这么出色的诗。我也觉得应该拿到特等奖。”
“这会不会对后面参加现场诗词征集活动的人来说不公平啊,现在还没结束就评出特等奖。”
“你觉得还有人写出比这首诗更好的诗词吗?”
“我也觉得没人写得出来了。”
……
林华知道,苏轼这首诗拿出来,绝对可以艳压全场。
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获得了现场大多数人的认可。
看来,好诗什么时候都会得到认可的。
不会出现埋没的情况。
随后两名评委也先后说了自己的观点。
基本都是一致肯定了这首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