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前殿。

身体已经有些好转的刘协改变了躺在榻上等待王允的想法,在穿戴好常服之后来到了这里等待司徒王允的到来。

刘协之所以如此不顾杨琦、脂习二人的劝阻坚持来到前殿,也是为了显示对王允这位为大汉忍辱负重,诛杀董贼首要功臣的尊重。

此时,刘协坐在御榻上,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认真且努力看着。好在他已经继承并消化了前身的记忆,竹简上的字也都一一对应的上。

刘协手里拿着的是王允为他选择的前汉经学家孔安国所注的古文本《孝经》。

自初平元年朝廷迁至长安后,王允便经常入宫为皇帝诵读孝经,但从不为皇帝解惑,只是为了让皇帝识字。

真正为皇帝授业解惑的帝师需要朝廷上下一致认可,下诏任命。可由于董卓专权以来,朝廷制度混乱,此事便耽搁了下来。

这时,刘协见侍中杨琦走进了殿内,放下了手中的书简,开口问道:“如何?王公有说何时前来宣室?”

杨琦看着神色平静的皇帝,想起刚才黄门的答复,轻轻摇头,“王公说前朝事急,目前尚不能脱身,等事渐缓,便前来向陛下请罪。”

刘协眉头轻皱,内心微微有些不悦。本想着王允在得知自己身体有恙后,会立刻前来面见自己,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也罢!既然如此,我便在继续等候司徒的到来!”刘协也来了脾气,有些赌气的说道。

杨琦没有想到一向谦逊的皇帝在这件事上有如此的反应,但还是劝阻道:“陛下身体刚有好转,依臣见还是先回后寝休息,待王公到了臣在向陛下禀报!”

“朕哪里都不去,就在这等司徒!”

刘协很坚决,他必须尽快与王允见一面,特别是在王允下诏不再赦免尚在关东驻扎的董卓凉州军余部之前。

杨琦见状,暗自叹息,可惜暂时没有联系上杨瓒,还不知道前朝情况如何?

没停留多久,杨琦退出大殿准备再次派人前去请王允。

......

尚书台中,王允让人拟好了一道诏书,即任命御史中丞皇甫嵩为征西将军,领兵三千前去攻打董卓老巢郿坞,诛灭董卓三族。

王允见诏书内容无误,随即加用印玺,让人前去宣诏,让其连夜点兵出发。

朝廷现在急需董卓储藏在郿坞里的粮草与钱财维持运转,因此这件事迟不得,也是王允处理的第一件朝廷大事。

这时王允又想起皇帝请自己前去宣室殿的事,自己以事急推脱,现在日渐晚,他有些犹豫今日是否还要去面见皇帝。

就在他犹豫之时,杨琦第三次派来的黄门赶到了尚书台,前来请王允务必前往宣室,并直言皇帝此时仍在等候王公的到来。

王允听罢,自知也推脱不了,整理好服饰,在黄门的带领下朝宣室殿走去。

正好,他也要看看皇帝究竟有何要事这么着急请他前去。

.......

等王允到尚书台时,刘协正在喝着脂习为他准备的安神汤药。

“王公来了!”

刘协看到王允进入了大殿,直接起身相迎,也换了称呼,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抱怨之意。

王允一进殿,就要跪地请罪,“陛下,老臣来迟了,请陛下恕罪!”

刘协哪能让他这么做,后面还有许多事要仰仗于他,自己要给他足够的尊重。

“朕知道王公多次不畏艰巨,终得诛董成功,劳苦功告,使得我大汉摆脱了董贼的控制,请受朕一拜。”

刘协说的情真意切,给王允戴起来高帽,以希望接下来可以更好的商量问题。

“陛下万万不可,这些都是老臣的本份。老臣深受先帝之恩,怎能眼睁睁看着我大汉江山毁于董贼手中。谋划多日,今日功成,幸赖我大汉诸位先帝的护佑,臣不敢居功。”王允连忙起身,谦虚说道。

“王公不必谦抑,朕虽年幼,心中也明是非善恶。”刘协摆手,示意王允不必起身,随后直奔主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