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现在站着的地方比较高,村子的全貌几乎一览无余。
村子面积挺大的,而且也比较平摊。
从山体到陈锋上来的那面悬崖,长度有五百多米,左右宽度,不说应该也已经猜到了,一千多米。
整个村子,只有零点六七平方公里多点。
陈锋身在的这边,是村子的最右边,也就是村东头。对比相对平坦的村子,这右边不那么平坦一点。有的地方有着土丘。
而村子左边村西,相当平坦,一块块水田就在那边。
从上往下看,一眼看过去,就是山脉,这条山脉听说有上百公里,把一片原始森林给格挡了。
县城这边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回来时陈锋提到的那个村子。
剩下一个,就是陈锋他们这个崖村了。
山脉三百多米高,崖村也就在一百多米的半山腰上,所以呢,山脉比村子还要高出一百多米。
整座山脉比较宽,有两公里多,山顶不像一般山脉那样起起伏伏,想对比较平整。
当然,还是有些小起伏的。
山顶上长着树木大多数都是松柏,也有各种各样的其他树木和灌木。
这山顶下到村子的一百多米,也不全是悬崖。
从山顶往下七八十米,全是笔直的悬崖,而在下面,是一面坡度在五六十度角的斜坡。也有七八十米。
这看着,就好像是这山体本来有泥土和斜坡,结果不知怎么的,上面的泥土从山体滑下来了一样。
这悬崖下五六十度角,上下七八十米高,左右横长度一千多米的斜坡,被村子里的历代村民,开垦成了一块块旱地,种着各种粮食蔬菜。
不是说村子是县里进入森林的唯二通道吗?你这描述的全是悬崖,从哪里进?攀岩?
那倒不是,村子这块地,从挨着山脉最中心对上去十来米处,有条两三百米左右宽的山谷。
这条山谷,把整座村后的大山脉,分割了开来。
至于怎么形成的?反正不是陈锋用锄头挖的,也不是用斧头劈的!!
而且,村子东西两头最边缘处,也有一条一两米宽的石梯路,可以上到被分割的两边山顶上。
回到山脉中间的山谷,山谷里,有一处几百米深的山洞,有一股山泉流出来。
这股山泉,从山谷流到村子平地,形成了一条小水渠。
要不是前进了两三百米,然后像村西头转向,都能把村子一分为二了。
这山泉的流量小得可怜,夏秋天不下雨,只有两个拳头那么大,雨季稍微大一点。
从山谷流到村子里形成的小沟渠,原来只比排水沟大不了多少。
不过在这种山腰上,水资源是相当宝贵的。
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的村民们,扛着锄头,把这条流向村子左边的水沟,加宽成了一条五百来米长,三米来宽,一米多深的蓄水渠。
在村子左边,也就是西边的悬崖边上,有一条三米多宽,两米来高,用硬石条修建的拦水坝。
而这条蓄水渠两边,都是一块块五米多宽,两百来米长的水田,一块算下来一亩半左右。
分成这么窄一点,也是为了每一块水田都好灌水,这也是拖了地势平坦的福,不然根本不可能留这么长。
而且原来是没有这么窄的,那是分田地过后才弄出来的,听说原来人少,一块田都是几亩大小的,
每一块水田的田坎里,每隔几米就有硬石条,笔直的一条线。
作用就是防止有些不要脸的,偷偷的把田坎往别人家转移,从而达到增加自己水田面积的目的。
这种情况在农村在常见不过了。
为了可能一平方不到的土地,大打出手的也不少,厉害的弄死两个都有。
有了这几米一根的石条,村子里没发生过偷偷移动田坎的情况发生。
呵呵,想移动也没办法啊,石条插下去一米多,一条田坎两百米,好几十根呢,你能一会挖完了移动一截,然后在把田坎垒上。
那时候的人可是天天在田间地头干活的,能有时间让你慢慢挖?
而且新磊的田坎也能看得出来不是?
不过没有移动石条,但是每家都把本来有二三十公分宽,能走人的田坎,挖得只有石条那十公分那么宽,真是想尽办法增加田地啊!!
所有水田数下来,接近六百块,小时候陈锋他们还特意挨着挨着数过。
这也是为什么地盘不大的村子,在巅峰时期,一共住了两百多户,养活了接近五百多人。
相对于水田,那旱地平分下来,一家可是少得可怜。
所有山坡加外边悬崖的土丘,还有村子右边,住着村民的这些地方空余的地,加起来也才两百多亩。一家一亩地都多不了多少。
还好,这是解放后人才多了起来,而且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不然这点地。一家三口都养不活。
况且,村民们还会进山采各种山货,日子还过得将就。
不过这只紧限余十多年前而已。
现在,靠那些田地,一年大几千都挣不到,属于贫困线以下的。
要不是能进山搞点山货,加上现在各种山货价格非常高,卖了可以补贴家用,手里都存不上几分钱。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