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失意的徐爱,跋山涉水,来到此处心中得以安宁。

……

水裕村建起了一间最大的房屋,不过不是哪一户人家骤得富贵,建起了大房子。

而是村子文脉的伊始,那一日在村中稻田的田埂上,苏秦的一番话,让村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原来并非是全无用处的,对于当下也是有极大的好处。

而在进门处有一块匾额,这是王木匠雕刻的,可是字迹却是苏秦所留。

上面题字“水裕书院”,他并没有在圣人典籍中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

因为水裕二字即是村子的名字,而书院乃是村民共同建造的,这是属于他们的,自然能以水裕书院而提名。

而在后来的《贵州通志》中也有记载,黔中之有书院始于水裕,水裕之有书院始于苏秦。

不过在当下水裕村,这尚且算不上是一书院,而是一间大一点的学堂。

说是书院实在有些简陋,不仅仅是在说其外观,而是百来名学生,可是只有一位夫子授课。

给孩子蒙学自然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这是大明的蒙童都需要历经的途径,而苏秦也在另一个人的视角下,仿佛亲身历经过。

而苏秦并没有去遵从这样的教导方式,这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

而教导百来名的孩子,难度更是直线上升。

如此平铺直叙的直接以三字经作为开篇,这些孩子又能记住多少呢?

于是他在准备第一课之前,暗地里也是准备了许久。

而关注这场开课的,还有一些忙里偷闲的村民,他们也像是那些在听课的孩子一样,围在周围看着。

他们也好奇,这些人中多数人可能这辈子,都没有上过学堂,没有听过夫子教导的一堂课。

所以都是想要看看这个有些过分年轻的苏先生,学堂授课会是什么样子?

苏秦效仿黑板,在一面石壁上挂着一张绢布,此处没有粉笔,所以以炭笔作为代替。

这当然是他自制的成品,不过这倒不是他的首创。

可莫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除去毛笔之外,也有碳笔和煤笔之类的物件。

之所以依旧毛笔作为主流,只不过是那些在读书人眼里难登大雅之堂罢了!

如大明就有许多画师,在绘画之时,都会在绢纸之上,以碳笔先打底稿,然后方才细笔继续绘制。

巨大的绢布上,碳笔留下的字迹能够被底下的学生所看见。

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法子,人数实在太多!

苏秦笑着说道:“我见大家都喜欢哼着歌谣,那我来教大家一首歌谣可好?”

一众孩童齐声高喊道:“好!”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