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很激动。

语句中充满着情绪和感染力。

朱元璋都被吓了一跳。

可是平复心情后,他又觉得离谱。

抗虫害、抗倒伏这两句话他都没听明白。

可产量每亩增加300斤,他是听懂了。

这也太扯了,朱元璋根本不信。

他转头看向贾丰农,贾丰农摇了摇头,也是丝毫不相信年轻人的话。

贾丰农向前一步,用专业知识反驳道:

“目前,我们大明的水稻南北有些差异,北方产量在每亩380斤,南方多些,可以达到420斤。”

“即使是最好的农学家指导,最有经验的农户耕种,最多也就增加50亩。”

“而你口气大啊,一口气就增加了300斤,这...不是我不愿意相信你,而是实在太离谱了。”

年轻人听完贾丰农的话,急了,

“你们真是的!这有什么好不信的呢!”

朱元璋说道:“咱就问你一个问题。”

“既然你说的这杂交水稻这么好,为什么不推广。”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年轻人眉头紧皱。

他看着两人根本不信,跺着脚,说道:“这样,今天刚好是成果分享日。”

“我们一起去楚先生那边,让楚先生给你好好上一课。”

这正好和朱元璋的目标符合,朱元璋笑着说道:“好,那就走吧。”

“我还真想看看亩产近千斤的杂交水稻到底是怎么样的!”

朱元璋跟着年轻人朝着试验田深处走去。

徐达、贾丰农紧随其后。

走着走着,朱元璋怕徐达暴露了他的身份,让徐达先行回去,他和贾丰农去一探究竟。

走了大概十来分钟。

一片小木屋出现在朱元璋眼前。

木屋本身没什么特色。

只是木屋左侧上画着一幅新奇的画。

——农田旁,长着三四米高的水稻,一位老者正依靠着水稻呼呼睡去,脸上带着满足的喜悦。

在画的正上方,写着五个大字“稻下乘凉梦”。

朱元璋看到这幅画,被其寓意深深震撼,他焦急问道:

“这老者是谁?是你们的老师吗?”

年轻人回答道:“我们也没见过这位老者。”

“不过楚先生说,这位是袁老,是一位真正的圣人。”

“他一直很惦念、想念袁老。”

朱元璋感慨道:“如果真有一天,水稻的产量能达到画中的地步就好了。”

“那无数的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我的爹娘也不会...”

贾丰农性格偏向木讷,不知道该如何劝阻,只是口中说道:

“陛...黄爷,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朱元璋很快恢复过来,说道:“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吧。”

三人进入木屋子当中。

木屋中布置的很像现代的教室。

朱元璋、贾丰农在后排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开始观察起眼前的情况。

此时一个个学生来到讲台上汇报,而楚洵对此逐一点评和分析。

“老谢,你是怎么做到培养出这种易倒伏又易遭受虫害的水稻的!”

“甘宁,你这片试验田的成果很不错,在干旱地方的产量也能够达到600斤了,不错,不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