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忍着心中的愤怒,将可怜女子的尸骨收拾妥当,用草席裹好背在肩上。趁天未明寻了一个方向疾驰而去。

按国人的传统,客死异乡,死无全尸总归是不好的,需要找一个赶尸人送其回乡。

但李应却不信这些东西,就算是信也无处寻找。

所以李应就找到了一个小山坡,这里绿树成荫,山脚下还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

按照活人的想法,这里是上好的丧葬之地,埋在这里有可能让她的灵魂少一些痛苦。

李应不知道她是谁,叫什么,家住哪,原本以为她是一名抗日志士,但现在看来她有可能只是一个可怜的平凡人。

生逢乱世,人不如狗说的就是这该死的世道。

将女子埋好,没有起坟头,只是将此处微微隆起,略高于其它地方,然后记住了大体方位,若以后有机会找到她的家人,也好给她一个魂归故里的机会。

做完这一切,东边天际以泛起微白,将碎铁刀擦拭干净,深深望了一眼微微隆起的土包,深深鞠了一躬,似是为这可怜女子默哀,也似祭奠还未开始便结束的青春。

然后转身离开了小山坡,消失在远处繁华的都市之中。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这便是远在南京总统府委员长的此时心境。

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寄出了三天,却仍未得到回应。

信中高高在上的委员长姿态放的极低,几乎对担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以恳求的态度行文。

为的就是让宋子文筹措一批资金,以供前线将士为国奋战。

只是国事糜烂至此,他宋子文虽然掌控着国党的财政大权,可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看战场局势,70万人投入战场但还是处于下风,这其中的症结绝不仅仅是钱的原因。

所以,宋子文无论如何也凑不出委员长要求的额度。

委员长这边派人继续催促宋子文这个小舅子的同时,又急着安排作战会议,会议上自然是各种困难无法解决,作战会议生生开成了诉苦大会。

无奈之下,委员长只好召集了几个重要将领和高官开了小型的内部会议来讨论此次战役的相关问题。

会议虽小,但决议是重大的,鉴于上海投入的兵力虽多,但令出多门,极大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委员长决定亲自前往上海,协调指挥全军。

为了安全起见,此次出行不公开,只有参会人员知晓,并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委员长听从意见,计划次日坐英国大使许阁森的专车前往。

上海,李应坐在一栋高楼的楼顶,眼睛看着战场的方向,此时的战场硝烟弥漫,舰炮声,飞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