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公主就是再不愿意,也得承认儿子是对的,就连她那个一贯沉默的丈夫都支持儿子,便只能作罢。

况且,自己的儿媳妇,酂侯的侄女,并不反对把钱财分给小叔子。

这世道,艰难啊,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刘彻很快收到了平阳侯的上书,表示要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请皇帝许可。

刘彻看了看奏疏,觉得挺满意的,便给曹宗拟了个封号,把食邑六四分给了两个外甥。

朝中众人似乎窥见了什么……推恩令,居然也要推广到侯爵吗?

有人上书反对,说是祸乱之始……理由十分站得住脚……

侯爵不同于王位。长子继承爵位和大部分家产,长子便要承担家里的责任,万一家族有过错,也是惩罚长子,现在这样均分就十分不公……

刘彻置之不理,大家吵了一段时间也只能接受这个安排。

这时,又有人私下议论,陛下的心意早有显现,当初大将军立下殊勋,皇上居然把多出来的军功转换成其子的爵位,那还在吃奶的孩子就已经是个侯爵了……

当然,也有人赞同,比如那些官员的次子、庶子,只是声音不大罢了。

反正陛下没有强制这样推行,只是不反对曹家的做法罢了。

退一万步,侯爵传承这事,肯定要皇家首肯,皇上不同意,想封谁都没用。

这事到底没有涉及很多人,也没有引发广泛的讨论。

近来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件事。

其一,后宫的太监又收干儿子、女儿了。

后宫常融为首的太监真是越发得势了。

皇上对他们也不坏,因着没人愿意做丞相,陛下不得不改制,建立了中书省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

为了便于出入宫闱,便任用了一些太监。更妙的是,似乎是因为出身差的人才会入宫当太监,这些太监常常十分心狠,和酷吏十分搭配。

大家对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十分痛恨,但又没有办法。

许多士人觉得皇上重用宦官真是被人蒙蔽了,这些宦官出身差,还不怎么读书,没有道德,怎么能掌管如此机要之事呢?

然而刘彻就是这么任命的,他也压得住这些宦官。

常融为首的太监十分喜欢收干儿子、干女儿……也十分喜欢拉皮条,经常送些美貌女子给皇帝……太监又没有一些功能,刘彻并不是很介意太监和这些女人接触,反正对他来说,都只是发泄的而已。

卫昭觉得事情不太对,但似乎又很正常,只能尽量平衡后宫的女人,对刘彻比较喜欢的稍微偏爱些,扶持几个女人打擂台,劳心劳力。

她虽然腻歪这些太监给皇上送女人的事,但对太监们也是有基本尊重的,并不很摆皇后架子,毕竟,后宫女人多的根源是刘彻需要,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入宫……

而且,这种天子近侍她这个皇后也是多少有些惹不起的。小人物使绊子也很难受啊……

天天在刘彻跟前说自己坏话自己也受不了……

好在这些太监也惹不起皇后,看皇后对他们还可以,也看起来十分尊重卫昭。

士人们隐隐地更仰仗卫青了……毕竟三公已经是死人预备役了,大将军好歹是太子的舅舅,是征讨匈奴的大功臣,投靠大将军并不可耻。

卫昭也只让卫青顺其自然,并不再向一之前一样韬光养晦了……

这个尺度她相信弟弟可以把握好……不可太过强势……

当然,这不是防刘彻的,而是防丝路的……汉代皇帝的成人礼就是搞舅舅嘛……

她敏感地感受到,皇上的心思越来越不在她身上了,三年中又添了2个皇子——刘闳、刘髆,卫昭也是十分忧心。

六皇子刘闳是邢夫人的儿子,算是宠妃之子,七皇子刘髆是常融干女儿的儿子,背后势力可靠……

此外,士人和宦官争夺权力,总要有个名义的旗帜……正如推翻秦朝时的旗帜后楚怀王(义帝)……

太子正是最好的号召。

对卫昭而言,大概是选边,且不说西汉宦官不成气候,就光从名声来看……难道自己还能让家人亲近这些太监?

这些太监、酷吏定然不会直接认输,大概率会扶持其他皇子,卫昭记得,汉昭帝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似乎就是太监的女儿来着……

其二,张骞的队伍也如期归来了,只是,李广已经病逝在路上了。

李广到底也没有生前封侯的命,出使西域本来是很稳当的工作,一场大病却让他命丧西域……其仅存的儿子李敢十分伤心,卫昭……真是无言以对了。

刘彻也是唏嘘不已,然后给李广追封了侯爵,也算圆了他毕生的梦想。

卫昭心情还算不错,霍去病夫妇和丝路都在赶往长安,年底述职一波,年后再一起去江夏。

张骞不是自己回来的,还带来了外国使节。

刘彻安排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乌孙也与匈奴颇有旧怨,若能东归,定然能在战略上断匈奴的臂膀。然而乌孙大乱,暂时没有联络大汉围攻匈奴的雄心。

张骞很是无奈,但觉得自己若是空手而归,还折了李广,定然会让皇帝不满。本着贼不走空的理念,他想起了皇后大汉科学院的留学项目,便邀请乌孙贵族来大汉留学交流。

乌孙内乱,不愿得罪匈奴,也不想得罪大汉,再加上大汉被张骞吹的天花乱坠,便想着来看看也不亏,乌孙王便安排了自己的孙子军须靡跟着使者来大汉学习。

张骞在乌孙铩羽而归,他的副使苏武则趁机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也让张骞安慰不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