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曹公写的《红楼梦》是喜剧。属宫廷诙谐剧,内庭上谏的一种。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优伶,专门和皇上说笑话,针砭时弊。
历朝历代,都有吧。这可能是《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推断,当时有人记录皇上的言行。
也包括这些劝谏。而这些后来流传出去,还是作者曹雪芹拿到,也就是《红楼梦》创作的素材。
曹公引进了当时流行的戏剧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也有痕迹,有的桥段,属于唱戏吧。
很多都要与时俱进的。戏剧,算当时流行的了。然后,再来看这部也是说笑话来劝谏的《红楼梦》。
结合明清时期小说特有的讽刺文风,有时还格外辛辣。这是现在看文时候要注意的。
也就是正话反说,含沙射影,说人不好,其实是夸他了。说了一大堆话,最后一两句才让人看明白。
生于清朝的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是这种文风。所以,《红楼梦》原文一开始,就说了一大堆套话,也是必要的介绍。
类似开幕致辞。那时,写文要这样吧。
推断《红楼梦》设定的故事大纲,时间,上下几千年,主要演出人员原籍地,距离京都不远的金陵。
故事一开始就发生在皇宫附近的大臣贾府家里。
或者说,就是皇帝眼前。因为这是宫廷剧种。
他们表演给皇帝他们看的。
一开始就说了,荒唐。而悲金悼玉,还有闺阁,就是说,这是写大臣内宅,或者说,京都这些上至天子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内院的事情。
巾帼不逊须眉!
自然就是插科打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给皇帝说人家内院的事情,这能正经吗,又能不正经吗!所以,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
说白了,就是皇上,或者列位看官,就不要寻根究底了,就是逗个乐!
故事一开始就提到了通灵宝玉,女娲补天,就剩下了这一块!
来历不凡。原来女娲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剩了一块,不用,弃在此山青梗峰下。
推测,这大大的荒诞无稽的故事,这多出来的一块石头,就是个梗。
也就是故事开始的话引子。列位看官,循例,是要这么说话的。
这女娲补天剩下的,走近一看,也就是块巨大的石头,平平无奇。
一僧一道,登场,说那人间富贵风流事。说说笑笑来到峰下,坐在石边,高谈快论。
岂不美哉!
然后,原是背景的巨石突然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表示说,想去人间富贵风流地走一遭。
僧道原是劝它不要去的。一改前言,不搭后语,只说人间富贵风流地不好。
不好。云云。
石头啊,越是劝说它,越是固执己见的。它被说得心动,就是想去人间富贵风流地走这一遭。
僧道无法,口中嫌弃石头的资质蠢笨,念咒书符,还原石头本质。
却是美玉,鲜明莹洁,又缩成扇坠大小。那僧托于掌上,笑说,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刻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石头听了,喜之不尽,连连追问。
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僧道携石头而去。
旁白:骗你的,这话就是拐子说的,骗人买书呢。
你看,石头都心动。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寻仙的空空道人,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过,忽见大石上字迹分明,历历在编。
没准还金光闪闪。
空空道人站在石头前,从头一看,发现石头上的故事,没有朝代年纪地舆邦国。
于是,出言问石兄。
推断,这故事不是免费的。空空道人看了故事大纲,就挑剔,跟石头讨价还价。
石头如今今非昔比,舌灿莲花,口若悬河。劝说空空道人不只要花银子买,顺便为它立传写书,像极了当年的一僧一道。
故事就是从它那里来的。据石头自说自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都是它的亲身经历。
和外面杜撰的不一样。
若非有缘人,哪里能遇见?顺便捧了寻仙的空空道人一番,而且,它不是石头,是美玉,天字号的。
能一样吗?石头表示,家道中落,不得已啊。你也是知道的,这年头流行几方欠账……细算下来,都是你欠了我的,我又欠了他的,他又欠了她的。
扯不清了。就跟我这故事仿佛。
旁白:还是个卖书的奸商。更加会包装了。
“总之一句话,你要,还是不要。”石头上的字移到身后,看着就像它背过身似的。它说,“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空空道人心动,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风月,恐没戏。常言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叫空空道人?
空不见色,色不见空的。这石头知道啊,四处寻仙的就跟当年的它一样,一根筋的。
固执的很。
当年僧道怎么骗了它,它也依葫芦画瓢,骗了空空道人呗。
反正就是一句话,本书原着不影射前朝政事,不干涉内庭风月。
那你写个啥呢。
所以,拐子啊。你个卖书的奸商!
又跑了出来,骗孩子过年的压岁钱。
因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都是套话。为啥?
自说辛苦事,写书写了十年,不是卖书的奸商吧……或者就跟最后出的导演的名字吧。
三两个字,电视画面都是它的,石头都成了背景。
这就是作者。
也就是说,成文现世之前可是有人把关的,不相干的。风月都是包装,噱头,本文格调颇高。
天字号的玉,都拿了出来。
居庙堂之高,就说内宅闺中事,处江湖之远,就说草莽江湖事。反正就是没事找事,不说正经事。
《红楼梦》年代不详,出处是块石头,也就故事没有书对的。
别较真了。
推断,石头记,原是流落民间的凤子龙孙,说的。家道中落,但家里的家务事,还能拿来换三两钱。
而因为身份特殊,就说说他的家务事。朝堂之上,那是一概不知,后宫不得干政。
也就是说,京都的妇道人家,都不要管自己男人在外面做什么!
而写她们,自然也就不晓得男人在外头的事情了。
那时,听这些,看这些的,男人居多。也就是,看故事听故事,自己在外头做的那些事,自己心里没点数。
然后,故事开始。
这里说明下,重点标记。原文提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故事开始。推断文风,是茶馆说书人的口吻。
开门见山。故事一开始出现的,就是主角。
故事出现三个人物,甄士隐,甄士隐的妻子封氏和他们唯一的女儿甄英莲。
简单来说。
地陷东南!
故事发生在姑苏,姑苏城有个门,城门那一片住的都是富贵风流人。
或者说,人上人。
这个城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