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那天一早,齐卫东就去山上砍回来一颗松树头,这是做灯笼头用的。

爷俩把之前的灯笼杆放倒,挂上新买的红灯笼,扯好电线,拧上灯泡,绑上松树头,又重新立起来绑在院子里的柱脚上,用八号铁丝上下固定结实。

宋春芳用面熬好了一盆浆糊,爷俩拿着对联,福字,端着浆糊,从大门开始贴,一直贴到屋里,一顿刷刷刷,连鸡窝上都贴上了五畜兴旺。

闲着没事,齐文去小卖店买了一挂大地红,一把窜天猴,还有几根魔术弹。

大地红鞭炮是要拆开一个个扔着放的。小时候,齐文就爱玩这个。几个小朋友一起比赛,看谁扔的远,炸的响。

中午宋春芳简单炒了两个菜,大家对付了一口。都等着晚上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呢。

吃过饭,齐文出去找小朋友们放炮玩了。男人,不论多大,对放鞭炮这类刺激性的活动都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玩到下午三点多,齐文才回来。一进门,看到大人们已经在准备年夜饭了。

剁小鸡的活是齐卫东的。男人势大力沉,有劲,一只小鸡很快被剁成了鸡块,扔进铁锅里,翻炒几下,加入盐和酱油,盖上锅盖先炖着。

快熟的时候扔里点蘑菇和粉条,在炖一会儿,出锅,一道东北名菜完成,小鸡炖蘑菇粉条。

这个年代农村做菜没有那么多的调料可用,基本就是放点盐和酱油,靠的就是食材的绿色无污染,做出的菜有着原生态的美味。

接着炖肘子,烀扣肉,先做这些费时较长的硬菜。

齐文被安排去院子里劈点小柈,也就是把粗的柴火柈子用斧子劈成细的,晚上好往屋里抱,这在北方过年还有个说道:叫,抱柴(财)进屋。

这点小活齐文自然不放在眼里,这个冬天他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没事就在家刻木头,也没啥运动量,正感觉憋着两膀子力气没处使呢。

他抡起斧子,七扯咔嚓,在院子里劈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柴火,才被大人叫回屋。

原来是年夜饭做好了。这时已经是晚上6点了,村里的习俗是年夜饭要早点吃,然后晚上半夜在吃顿饺子。

满满一桌子菜已经摆好了,宋春芳正在厨房炒着最后一个菜,蒜苗炒肉,这也是年夜饭上为数不多的青菜,这时候,农村物资还比较匮乏,蒜苗都是自家用大蒜生的。

齐文洗过手,上了炕,见齐卫东已经用小酒壶烫上了酒,就拿起来给他倒了一杯。

不一会儿,宋春芳端着最后一个菜进来,放到桌上,吆喝着:“菜齐了,可以吃了。”

“妈,你也快上来吃吧。”齐文按住蠢蠢欲动的弟弟妹妹,让宋春芳赶紧上炕一起吃。

宋春芳又回厨房拿来一碟蒜酱,这才上了炕,坐到了齐卫东的另一边。

“给你妈也倒点色酒。过年了,都喝点乐呵乐呵。”齐文从桌底下拿出一瓶通化葡萄酒递给齐文。

“这啥时候买的啊?”齐文有些惊讶,接过酒瓶,仔细瞅了一眼,这个老牌国货的葡萄酒当年可是和茅台一起被列为国宴用酒的。

这个时代通化葡萄酒原料用的都是长白山脉的山葡萄,口感酸甜,确实好喝。

“年前去你爷爷奶奶那,你二叔给我拿回来的。”齐卫东颇有些自豪的说道。

齐文转身从炕上的茶盘里拿过两个玻璃杯,先给老妈倒了一杯,接着嬉皮笑脸的说道:“我也尝尝,闻着一股甜味呢。”

“喝吧,不过只能喝一杯。”齐卫东看着大儿子,笑眯眯的说道。心里想着,这小子怎么感觉这一冬天见长了呢,个头窜了不少。

齐文连忙给自己也倒了一杯。

酒都倒满,齐卫东咳咳了两声,每年的年夜饭,他都要总结性的讲两句话:“今年咱家日子过的挺好,不仅挖了棵大棒槌,还倒腾蛤蟆油挣了不少钱,家里添了大件,粮食收成也不错,孩子们都懂事听话了不少,媳妇你也辛苦了,来,一起喝一杯。”

说完,齐卫东举起杯子,和宋春芳碰了一下杯子,示意了一下齐文,仰头喝了一杯。

宋春芳也喝了一口红酒,咂吧咂吧嘴,说道:“还挺好喝呢,酸甜的。”

说完,连忙给迫不及待的齐武两兄妹夹菜,他俩一直没敢动筷子,馋的都快叽歪了。

“吃吧吃吧,慢点喝着。”齐卫东满足地笑着,自顾自喝着小酒,吃起菜来。

齐文也抡起筷子,专朝着肉菜使劲。

什么大肘子,扣肉,鸡肉,鱼肉,只要是肉,通通不放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各种营养都需求都比较大。

齐武、齐欣也不甘落后,面前的小碗里堆满了宋春芳给夹的各种好吃的,两人埋头一顿吃,小腮帮子吃的鼓鼓的。

一家人大快朵颐,大人们边吃边唠,齐文也偶尔插几句话,还敬了爸妈一杯酒,把齐卫东和宋春芳感动的够呛,一劲儿夸他长大懂事了,

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是啊,日子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齐文知道,1992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

应该是年后没多久,那位伟人就会发表一系列南巡讲话,改革开放将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开始建立起来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