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八月,成都平原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田野里,金黄的稻谷摇曳生姿,正值收获的时节。

一天清晨,大汉皇帝刘禅带领一群朝廷重臣,踏了郊外的农田。他们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更多的喜悦和期待。

“恭喜陛下!”一位年约六旬的老者,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对刘禅说道,“陛下所种的水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真是可喜可贺!”

刘禅目光柔和地扫过一片片的稻田,谦虚地笑道:“朕种植这些水稻,并非为了个人的丰收,而是希望大汉的百姓们都能年年丰收,共享幸福。”

老者点头称赞道:“陛下英明,您改良了水稻的种植方法,必将引领大汉百姓走丰收之路。”

这位老者名叫张裔,字君嗣,是蜀郡成都人,现任丞相府长史。

刘禅笑容满面地说道:“那就借长史吉言了。推广水稻种植方法的任务,还需仰仗长史大人多多费心。”

这正是刘禅的初衷——提高大汉的粮食产量,让百姓们从此不再为粮食发愁。

张裔激动不已,作为益州本地人,他为能够为大汉百姓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丞相诸葛亮对他有知遇之恩,如今皇帝又信任他,将推广种植方法的重任交给他,他深感荣幸。

其他随行的文武官员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有些羡慕张裔。

毕竟,推广刘禅的水稻种植方法,既能为蜀地百姓带来福祉,又能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刘禅今日并未像往常一样亲自下田劳作。收割水稻的工作需要人工完成,而他尚未发明出收割机。

这片稻田刚好一亩,是刘禅特意挑选的,他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种植方法比百姓们的方法更为高产。

收割工作由张府部曲负责完成,他们在田野间忙碌着,将一颗颗金黄的稻谷割下、捆扎,然后运送到指定的地方。

今日,张绍特意召集了一批部曲作为劳动力,同时满朝的文武百官和皇帝刘禅本人也亲临现场。

这些张家的部曲们工作异常努力,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劳动,忙碌而快乐。

在围观的人群中,除了刘禅带来的朝廷官员和皇后张鸳,还有附近村庄的百姓。

他们早已听闻皇帝种植的水稻,无论是生长情况还是稻穗的丰满程度,都比他们自己的稻田要出色。

然而,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刘禅的稻田产量与他们自己的产量究竟有何差异。

这种好奇心、羡慕和喜悦交织在他们的脸,而更多的是对丰收的喜悦和期待。

尽管今年他们的水稻产量不如刘禅的诱人,但他们亲眼见证了刘禅的种植过程。

明年,他们计划按照刘禅的方法种植水稻,期待也能获得如此诱人的收获。这代表了他们的未来和希望。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辛勤劳动,一亩水稻被全部收割并运回小院。

下午又忙碌了两个多时辰,当看到院子里堆放的稻谷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这得有多少石啊?”

“产量怎么这么高?”

院子外的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而院子里的官员们也是惊讶不已。这一刻,他们见证了奇迹。

五六位粮秣官员现场对这批水稻进行了称重,这是他们今天的任务。

所有人都充满期待,而刘禅却显得异常平静。这样的收成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他改善了种植方法,加今年的气候也很正常。

“陛下!”张鸳疑惑地问道,“陛下怎会一点都不激动?”

她这句话已经憋了一整天。从早来到这里开始,她就注意到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围观的百姓,看到那一田丰硕的稻谷都无不惊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