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选择可能无法选择,因为不了解自己;有些选择可以选择,在你愿意了解自己之后开始。”

-----------------

每一次遇见都是画面刻录和上传下载的过程,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剔除,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你的人类设计使然。有些人前三十年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就是要在错误中学习,或者说人事物的反面。那是前半生视角的行走时长,就像磁铁的两极一般,一极是自己此生的功课,另一极则是和功课匹配的人事物以及所需的场域,二者不得不在独特的生命指引下互相吸引。为了帮助更多人有机会在人生转折到来之前意识到自己对人生是有选择的,以及体会更加深刻的美好,先苦后甜至少能让人生的晚年更祥和。除非活不到品尝人生果实的时间,但只要愿意相信自己走过的弯路正在无限接近蜕变的入口,那什么时候拐向自己的道路都不晚。

18岁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我们第一个法定成熟的周期。只是,数字的年龄并不代表真正的成熟。50岁以后也是重新回归尘世疗愈世人的重要时刻,不管以何种方式,只有活出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反哺人间。部分幸运的人,还有机会在18~50岁或30~50岁之间至少某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充分享受前期的人生成果或由于受创而进入难得的疗愈时光。只要我们稍加用心,尝试去回顾自己每个阶段的经历,我们总能找到和关键年龄段相吻合的转折事迹。

同时,为何我们基本无法想起七岁以前的绝大部分记忆?那是因为在人生初期,我们都处于无意识状态,虽然明明活着,却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除非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不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等待生命的被动冲击来唤醒。我们的身体有60万亿个细胞,同步聆听和储存着每个阶段经历的点点滴滴,不管是否有意识,我们的身体都会在一生中陪伴着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而有些道路可能不只是为了自己而行走的,只有在特殊的时刻才会明白真正牵引着我们的群体。

当某些场景唤起你的似曾相识和熟悉感,也许是细胞代替你记住了这个人,这件事和这个场域,而你的意识还没来得及跟上,或者说潜意识的带领有意识地绕过了你的头脑,把你送到了该去学习功课的地方。因为身体比我们的头脑诚实,才有机会和身体能量相匹配的人事物“再次”相遇。

有些选择可能无法选择,因为不了解自己;有些选择可以选择,在你愿意了解自己之后开始。

父母亲从过去的养育模式中提炼了适合姐弟三人的教育,可能这也是设计使然,尤其是给予了更重使命和责任的孩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古至今仿佛都没有跳脱出对需要成就事业之人的千锤百炼,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真的没有必要羡慕或诋毁那些闪耀的成功人士,因为TA们的过往不知道铺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

如果要成功,请把同等的痛苦也带走吧,不然垒不起你的成功,没有经历过各种绝地痛苦级别的敲打和锤击,如果有一天站在高处也会因为某个缺角的苦难没有承受过而轰然倒塌,可能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宇宙为每个人量身订制的设计是一个整体计划,当然需要配套齐全,眼红别人的时候多想想苦的一面吧,只要尝试过一次,那种苦自然会让我们有所退却。有时候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过一生,无风无浪未尝不是一种更幸福的活法。当然也有撞了南墙都不怕,只为亲眼确认南墙以外的世界,也算没有留下遗憾。因为无法倒流的时间,如果再选一次相信我们还是愿意去尝试。

每个人都可以从曾经的经历中找到“活出自己”的有力证据,取决于自己是否愿意重新选择,当下就开始。

这一辈子父母的爱凝炼了孩子的一生,也为孩子的剧本增加了考验的课题和铺设的底色。幸运的是,父母亲仿佛天然知道孩子的每个决定都值得被尊重,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以询问的口吻来跟孩子交谈,即使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也会用温和的语气来再次询问,直到得到正面的回应才进行。如果孩子不喜欢,父母亲虽然嘴里还是会有劝解,但仍然不会以强迫的方式让孩子们服从。父母可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既简单又直接的沟通方式,在日积月累间帮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待人习惯,并深刻地影响着姐弟三人的一生。

孩子们从小到大不管是在学习成绩还是交友方面都没有让父母有过多的操心,即使孩子们也有过叛逆的时期,并结交过一些不良群体,在离家出走数日,但最终还是记得回家的路,知道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让父母担心了,而没有一意孤行地流浪在外。这也许就是父母经年累月持续尊重孩子们的问话所发挥的作用吧。也许只是简单的一句:今天的早餐喝小米粥好吗?明天想去打篮球吗?想吃羊肉火锅吗?有时候还会配一些象声词,例如咩咩叫的那种动物。还有今天带只小狗回来好吗?家里的猫可以一起作伴。

每一句话都没有爱的名字,却都和爱有关。询问是一种尊重,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如果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就该付出,不可能带来有效的对话;命令是一种强迫,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指使或奴役,远古时代的旧习残留到现代,纷争在所难免。询问的平等姿态是开启任何一段长久关系应该选择的合理模式,但每个人的设计里仍然会有部分群体需要被区别对待,因为发起和告知才能帮助这些群体避免被极大的阻力抑制其成长;还有正式的邀请才能让另外一些群体得到足够的尊重,不然愤怒和苦涩仍然会不期而至。理解的建立可以在互动中不断摸索,并且现在尊重每个人本来面目的活法也有更加直观的呈现方式了。

只是不是每一对父母都有机会了解孩子的人类设计,但基于爱的问候总归能让家人之间的距离更亲近。

姐弟三人越长大越凸显了各自的个性,弟弟的兄弟友谊从小学开始可以到工作以后仍然还是那几位,二三十年不变;姐姐的闺蜜们从邻居小孩到不同国籍还有不同性取向的伙伴无所不包;妹妹的朋友圈有些特别,除了问题青年边缘人群,天南地北不同学龄阶段的人都会认识一些。够铁的还一起创办企业,而她是合伙人中唯一的女性,柔弱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韧的心,有时候刀子嘴豆腐心有时候杀伐决断有时候又侠骨柔情。

进进出出不同的圈子,来来往往穿梭不同的人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沾染着不想再被提起的,或者永远不想忘记的人和事。生命的长河里,是否有哪些牵绊是我们一直放不下并渴望为之发声的?并且那份牵绊至少是互相滋养和支持的,是懂得分享与感恩的,是不忘自我赋能并可以赋能他人的?

如果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如果只有冷漠没有回应,如果需要不断牺牲甚至失去了自我才能换来关注的牵绊,注定是束缚的牢笼和窒息的捆绑。

我们需要寻找的,在离开父母或者养育者之前,进入养育者以外的群体时,总是以补缺的不同形式存在着:

没有得到的爱是不是在别人的身上就可以找到了?

没有获得的信任是不是换了个人就可以相信我了?

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不是再努力一点就可以满足了?

只要不断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听话的是乖巧的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对吗?

只要讨好别人的期待做出别人一样的成绩甚至比别人付出更多,就可以被夸奖了,对吗?

只要不断回避不去应对,问题也会自行消失,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别人也会改变的,是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