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幕的徐徐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在华夏各朝各代的上空浮现。紧接着,空中出现了一段简短的介绍,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他是一位南宋词人,被誉为“词中之龙”。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是文官之中最善战的,也是武官里面词写得最好的。他的名字叫辛弃疾。】

天幕上的文字像流星般划过,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娓娓道来。辛弃疾,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将文学与武勇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两位词坛巨匠,各领风骚,共同铸就了宋词的辉煌。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却都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辛弃疾的词作,更是以豪放派著称,情感激昂,意境深远。】

宋-苏轼:???

宋-苏轼:弟弟,快来看,上面能够出现我的想法。

宋-苏辙:哥哥,继续看盘点吧。

【同时,他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两人都是济南籍的词人,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辛弃疾虽然身为文人,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他的词作中,也常常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

然而,天幕上的介绍并没有就此结束。它继续写道:【不过我想他并不想以词传世,而是想以一位将军的身份流传千古。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从小就目睹了民族的苦难和国家的屈辱。因此,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抗金英雄,为国家收复失地,为百姓带来安宁。

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辛弃疾虽然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但他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压和排挤。他的抗金主张和坚定立场,让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都倾注在了自己的词作之中。】

朱元璋:他确实是一位词龙,但他的一生却并不顺畅。

嬴政:你是谁?我的大秦怎么了?

天启:你的大秦二世而亡了。

嬴政:什么?怎么就二世而亡了,扶苏虽然仁善,但也不会导致秦二世而亡。

日月摘星辰:扶苏不是秦二世,秦二世是胡亥。

嬴政:怎么回事,胡亥呢?

得知秦二世是胡亥的时候,嬴政立即沉默下来,“将扶苏和胡亥叫过来“。

嬴政对胡亥还算了解,虽然比较宠爱胡亥,但就算扶苏没有继位,也不会让胡亥继位。

汉高祖时期,刘邦对张良说道“子房,我大汉约莫是亡了,只是不知这宋朝是多少年后了。“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祖上为陇西狄道西乡(今甘肃康乐)人,北宋年间,五世祖辛维叶始自狄道迁居济南历城。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宋-赵匡胤:靖康之变是什么?

明-朱棣: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宋-赵匡胤:我大宋亡了?

日月摘星辰:没忘,你们看说的是北宋灭亡了吗,后面赵构有建立了南宋。

明-朱棣:辛弃疾若生在我大明,必不会走到后来那般结局。我大明正值盛世,国力强盛,军事强大,文化繁荣,辛弃疾的才华和抱负必然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1162年正月,是一个对于南宋来说意义非凡的时节。那时,北方仍被金朝所占据,而南宋朝廷则努力维持着半壁江山的稳定。耿京,这位在山东起义的将领,派出了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前往南宋朝廷,呈上归顺的表章。

在江南繁华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接见了这些归附者,并为他们加官进爵。耿京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而辛弃疾则被授予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的要职,他们肩负着传递朝廷旨意回山东的重要任务。

然而,就在辛弃疾等人即将返回军中,准备执行朝廷命令的时候,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义军内部发生了剧变。叛徒张安国、邵进等人为了个人的利益,竟然谋害了耿京,并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这一消息对于辛弃疾等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辛弃疾没有选择退缩。他迅速与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人商议,决定采取行动。他率领五十名人,疾驰至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作乐,毫无防备。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地冲进金营,一举抓获了张安国。

在五万金兵的围追堵截中,辛弃疾等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带着张安国,巧妙地摆脱了追敌的追捕,急驰而归。最终,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这一事件在南宋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正如洪迈所言:“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辛弃疾后来回忆起这段少年时的经历,也感慨万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唐-程咬金:哈哈,辛弃疾那五十人冲击五万金兵营帐,还全身而退的壮举,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这等智勇双全的人物,在战场上绝对是个难得的将才。

明-于谦:确实如此,辛弃疾的文采飞扬,词中流露出的情感与抱负,足以“提笔安天下”;而他的勇敢和果决,又让他能够“上马定乾坤”。但可惜的是,南宋朝廷内部腐败,外患重重,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人物,也难以扭转乾坤啊。

唐-程咬金:哎,你说的也是。但我想,若是辛弃疾能遇到一位像咱们唐太宗这样的明君,那收复失地、振兴国运,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明-朱棣:程将军,这你就想错了。纵然辛弃疾有千般才能,万般武艺,但若是皇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那即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难以扭转乾坤。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在于整个朝廷的清明和团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