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很喜欢纪德《窄门》里的这一句话。
文字工作者其实本来就挺艰难的,网络文学的兴起让许多小说成为热门。
在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大多数读者都喜欢看小说。
我写的散文已经成为小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读不进去散文。
他们看小说或许是为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也或许是想逃离现实的残酷到虚拟世界去寻找轻松的乐土。
包括我自己也会看一些霸总类的言情小说,来放松自己的大脑。
但是读多了又会发现没什么营养,贪图一时的享乐,读完对自己没有什么提升。
之前我也尝试过写小说,但都没能坚持下去。
一是自己从来没有完完整整读完过一本小说,我很难构建出连绵的故事情节;
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在不停地变化,之前的人物设定被现在的自己一一否决。
我会休息,我会间歇性摆烂,但我不能空空地怅望着彼岸的奇彩,度过这样长、这样长久的一生。
我写散文,从一开始是本身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以及明确的书写对象。
读我前面的文章,不难发现,我惯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更多的是记录一些当时的所感所想,现实中也是通过给好友写信,这样来抒发情感。
我写作也常常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候连我自己也找不到中心主旨。
像这样没有目的的形散文字也很难让读者知道我想讲什么,甚至有些需要咬文嚼字的文眼,很难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包括我向意林这些纸质社投稿,他们也告诉我现在已经不出版散文了。
我在起点里投了很多篇文章,似乎也没有人在看,偶尔会收到一两个读者的支持,无何便又没了音讯。
我向死寂的湖面砸下一块又一块石头,听不见一点声响。
毋庸置疑,写散文这条路注定是一条窄路,我要进去的是一扇窄门。
我会成功吗?
我常常反问自己,会写出好文章吗?
我高中是理科生,大学选了医学,写了几年实验报告。
现在只觉得自己的文笔干巴巴的,脱离了人文历史的底蕴,现在举个恰当的例子都要搜肠刮肚。
突然某一天,有人说我的散文辞藻太过华丽,我也猛地发现了我的一个写作误区。
没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作为支撑,文学于此而言就成了巧言令色。
盲目地学习、模仿、借鉴优秀作家的写作风格,在文字和语句上刻意雕琢,精心堆砌。
老是直用别人的名言来代替自己的结论,一直在犯写作里的忌讳。
既没有把它们咬烂嚼碎形成自己的一部分,也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
实际上,剥离那些言之无物的文字,审视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我们就会发现藏在这后面的是赤裸裸的空洞。
文学不是玩弄技巧的游戏,而是思想观念的真诚表达,从文字里面显露出的是写作者的性情。
风格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但个性却不能精准完美地复制。
我也明白,其实能用最简单的文字讲出最深刻的道理才是最厉害的。
但是我无法像那些有名的作家一样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去写出浑然天成的文章,因为我们普通人写出来稍不注意就更像流水账。
年纪轻,经历少,没有天赋地写文字更像是在钝刀挫肉。
朋友安慰我说,可以首先试着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让读者更容易走进你的故事,说不定你认为是流水账的文字正好是读者触目的共鸣。
看阿勒泰的时候,刘海波老师也给出了两条建议,去读书,或者去记录生活。
身边的人都以为我看过很多书,其实我根本就不喜欢看书。
家里的书架摆满了各个时空的名著小说,我经过也只在上面翻翻找找,拿起又放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