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蝉鸣于耳。

曹植独坐案前,手中摩挲着一卷公文,眉宇间颇为忧虑。

这邺城急报中告知,曹操正在日夜操练军队,欲举兵征讨关西。而军费成为了朝中争议的焦点。

这其中曹丕的提议,更是让曹植陷入沉思。

崔琰此时步入书房,见曹植沉思,便轻声询问:“公子,可是邺城的消息令您忧虑?”

这急报非秘闻,崔氏亦有人坐镇朝堂,因此崔琰亦得知消息。

曹植抬头,目光如电:“我早知父相欲举兵攻打关系,并不意外。可这曹丕提议设立发丘营,以盗墓之为专补军资之事。你怎么看?”

“公子,这……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盗墓乃不义之举,有损我军声名,更会激起民怨。”崔琰苦笑,此事虽然有效,恐怕让曹军大失民心,得不偿失。

曹植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当前形势所迫,朝中恐无其他更佳之策。我需写信给父相,陈述利害,看是否有其他办法。”

崔琰微微颔首,他知曹植颇有决断,便建议道:“公子,书信中不妨提及,盗墓之举虽能一时缓解军费之急,但长远来看,对我军的声誉和民心将愈发…站在百姓的对立面。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曹植沉吟不语,这封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到朝中决策,乃至整个战局。如今曹操尚未同意此举,可曹植却清楚,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必是同意了这法子的。

毕竟让那些宝物重新面世,以换军资,是成本最低的盈利方式。若想让其放弃此办法,必须有其他提供军需之法。否则再多劝说也是纸上谈兵。

曹植挥手,命人去将杨修召来。

*

“曹相的态度尚未可知,但此策一出,必将引起朝野震动。”杨修听闻后,亦是十分不解,“大公子怎会出此策?岂不是要被天下人所嗤笑。”

“德祖,你我皆知,发丘营之举,虽能解一时之急,但长远来看,却是饮鸩止渴。若想长治久安,便不能行此不义之举。”曹植看着杨修,“但若要否定此策,需得提出一个新方案来才是。”

“公子。”杨修思量一番,谨慎开口,“这历代土地交易,均有严格之审批程序,需要经过递交申请、官府审核、下牒批准、签立契约、官府公验和征收契税等。朝廷若能妥善施行,适当从中牟利,未尝不可为国库筹集军资。”

曹植眉头微蹙,“德祖,土地交易虽好,可多有豪绅以各种名目行违法之事,此法若不能妥善施行,反而会成为豪绅们手中的利刃。于国于民,皆非善事。”

杨修点了点头:“公子所虑甚是,若要避免此弊端,我们需制定严格的法规,限制土地交易的规模和频率,同时加强对交易的监管,确保土地交易的公允。”

曹植微微颔首,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此事容我再想想,不能急于一时。”

杨修见曹植已有决断,便不再多言。

曹植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投向远方。无论是发丘营还是土地交易,都不是长久之计。

然而,思来想去,曹植发现自己暂时还无完美的对策。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先将此事搁置,待他从武陵归来,再作计议。

“德祖,此事暂且放下,我将先行前往武陵,你若郡中不忙,且与我一道同行。或许在那里,能寻得解决之道。”

“是,公子。”

*

邺城,曹丕府邸,气氛凝重。

曹丕端坐于主位,目光在座下几位谋士身上扫过。

“诸位,”曹丕沉声道,“军资之事,迫在眉睫。我已上书父相设立发丘营之事,却一直未有答复。诸位有何高见?”

座下,几位谋士相顾而视。

吴质上前一步,缓缓开口:“公子,发丘之举,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盗墓之事,有损阴德,恐怕会引起士林的非议。想来曹相亦是有所顾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