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种面向广大群体,只表演歌舞等文艺动的民间场所,勾栏瓦舍。
勾栏瓦舍,也被称为“瓦子”、“瓦市”、“勾栏”等简称。
那些受雇佣,以赚钱为目的,在勾栏瓦舍里表演歌舞的女子,就是最早的市妓。
后来,随着进行商业演出的青楼出现,有一些青楼女子也是市妓。
在大宋,歌妓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职业群体,不会被社会歧视或压制。
而市妓的身份地位,更是比官妓或家妓的要高的多。
那些官妓被严格管理。即使没有演出,她们也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命。
而市妓在完成演出后,或没有演出时,就能随时随地地可以出来,尽情地游玩。
市妓与那些瓦子或燕馆歌楼等歌舞场所,只是按照雇佣契约,进行合作,而非卖身。
她们按照合作契约,从表演中取得一定比例的报酬,并向朝廷缴纳税金。
由于唐朝时实行宵禁,勾栏瓦舍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到了没有宵禁的大宋时期,勾栏瓦舍才真正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在开封城内,各种官办、私办的歌楼就有十九处。
勾栏瓦舍就更多了。
在朱雀门南边的龙津桥附近,向西的投西大街,向东的保康门街,全是燕馆歌楼或勾栏瓦舍。
内城东门,旧曹门外附近的南斜街和北斜街的路两边也有不少有燕馆歌楼。
在牛行街,以及马行街旁边的鸡儿市东西两侧的东鸡儿巷、西鸡儿巷,也是密布着大小不等的燕馆歌楼。
甚至,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整个开封城就是建立在燕馆歌楼和勾栏瓦舍内的。
而勾栏瓦舍的繁荣,极大地促进大宋文艺的繁荣。
甚至,还发展出专门的文人组织,“书会”,为勾栏编写杂剧、讲史、诸宫调等剧情。
勾栏也会将部分演出费用分给书会。
同样,勾栏瓦舍的繁荣,也让市妓这个行当得到空前的发展。
大宋的市妓比大唐的市妓地位更高。
她们是编户齐民的民籍,与普通人完全一样的身份,并不受官方或某些人控制其人身自由。
在大宋,按照所在场所不同,市妓可以分为瓦子市妓、酒楼市妓、妓馆(或歌楼)市妓等。
这些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很多市妓也会在这些场所之间流动。
她们中,有些人是因为家道中落,或遭受人生重大变故,不得已与燕馆歌楼、瓦子签订合作契约,用她们自己的才艺换一碗饭吃,维持生活。
甚至,有些市妓的家世最早可追溯到唐朝的门阀。只因改朝换代,她们慢慢跌落到平凡人家。
虽然这类市妓连家族最后的落日余晖都没赶上,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家族文化沉淀,造就了她们不一般的气质。
这类市妓也是最受京城达官显贵子弟追捧的对象。
还有就是,有些女子很有天赋。她们做市妓,纯粹就是为了赚钱。
一部分早已从那些燕馆歌楼契约中解脱出来的女子,却又没有别的谋生手段,也属于这一类女子了。
这几年活跃在京城内各大瓦子的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人,就是由官员批准,从而由教坊管辖的官妓群体中脱离出来的自由身。这几人摆脱官方的束缚之后,就成为市妓,到瓦子里继续表演。
同时,也无人供养这些市妓。她们要自食其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