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圩场,两个大人一看他们空手回来,也是高兴,看来都卖完了。
王阳一看,米还剩两斗,二十五斤左右,小杏子还剩五斤左右,果然没了大杏陪衬,小杏也卖的慢了。
日头已经过午,好在大榆树下还算清凉,叔侄四人从早上到现在还没进食,饿得饥肠辘辘,父亲从袋子里摸出几块米糕,这就是几人的午餐了。
王阳嚼着米糕,忽然闻到一阵异香,转头一找,看到圩场一头搭着羊杂汤的摊位,口水险些流了下来。
“老三,今天卖了不少钱,带孩子一起去喝碗羊杂汤吧!”
“羊杂汤十五文一碗,咱们四个人就是六十文,都够买一刀青竹纸了!”
“回去报账的时候就说是我的主意!走吧!”
圩场上羊杂汤的摊位也是赶集才有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经营,两口子脸上挂笑,见来了生意,赶紧让女人搬出小板凳。
二叔也饿得不行,数了钱递给老板:“四碗羊汤,老板这是钱!”
一会儿功夫,热腾腾的羊汤已经做好,二叔让王阳先给守摊的父亲端了一碗,这才开始开始吃。
羊汤从早上开始熬起,到这会儿功夫足够,鲜美到了极点,汤面上浮着几颗青葱和香菜,越发撩人脾胃,王阳顾不得烫,大喝了一口,感觉全身毛孔都张开了,舒服到了极点。
喝到一半,王阳见父亲举着碗,喊自己过去,以为是要帮忙还碗,走到身边,发现碗里面汤已经喝完了,还有小半碗肉,父亲没说话,直接把肉倒到王阳碗里,让他把空碗还回去。
王阳一阵哽咽,自己在家里过的算好了,自打读书以来,时不时还有鸡蛋吃,父亲他们相比自己伙食要差很多。
王阳看了看父亲,他没什么表情,什么都没说,挥挥手让他去还碗,转身又去摊位前坐下,王阳只得转身过来,泛着泪花接着吃碗里的羊杂汤。
走到摊边,二叔好像看出了异样,也没说什么,王阳往王进碗里一看,好像跟自己也差不多。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吃了午饭,圩场上的人又多了起来,这是早上嫌人多没来的小镇住户。叔侄四人一合计,听从王进的主意,把米化整为零,不乱斗卖论斤卖,买五斤米送一斤杏,很快就销售一空。
卖完之后,几人一起找了个背人的地方,把钱交给二叔算账,大米卖了一千零四十七文,大杏卖了五百零五文,小杏卖了二百一十文,总共一千七百六十二文。
除了用掉的六十文,净剩一千七百零二文,差不多一两七钱银子!
二叔一边数钱一边咧着嘴笑:“发财了发财了发财了,你二叔我一天还没卖过这么多钱!”
大家都很高兴,想着置办完东西就赶紧回家。
两个大人先带着两个小的,到杂货铺,买了一条腊肉、一包莲子、一包红豆,一包桂圆,共花去五百二十文,这是王阳拜师的束脩。
完备的束脩一共有六礼,除了采买的这四样,还有红枣和芹菜,这两样家里有,就不单独花钱了。
接着,叔侄四人又一起到街东头的另一家文墨店,这是要帮王阳买文具书籍。
最后,又来到旁边的书肆,准备买一些类似《幼学琼林》《笠翁对韵》开蒙的书。
王阳转了一圈没有,突然才想起,在原历史线中,这是明末以后出的书了,这里自然是没有。
父亲挑了一本《大学章句》,又挑了一本《论语》。
王阳心下了然,历史虽然变了方向,但这个时代的科举依然以八股为主,八股又从四书五经奠基,买来买去,都在这些书上打转。
有了这两本书,这辈子的科举路至此算是正式开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