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自成派出的两名将官的“帮助”下,突击队员们很快完成了青壮的挑选。

包括家眷也有上千人了,但实际上可用的战兵,只有不到八百人。

家眷中有老人的不要,有妻子的不要,有太小的小孩的不要,有女孩的不要!

剩下的,有家眷的基本都是父子、叔侄、舅甥这些了。

将挑选的青壮登记在册,然后让他们集中在闯军大营外不远处扎营。

李承明又去向李自成借了十来天的粮食,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拨营离开。

将这786名可用战兵按照后世的军制体系进行编制。

十名青壮为一班,设正副班长。

三个班为一排,设正副排长。

三个排为一连,设正副连长。

三个连为一营,设正副营长,因为人数还比较少,所以暂时没必要设营。

之所以称他们为“青壮”而不是“士兵”,是因为在李承明等人眼中,这些人还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军事训练,还算不上是士兵。

当然他们没有受到过军事训练也不全是闯军的错,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闯军离开西安后才加入的,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

同时军事训练意味着要大量的消耗体能,要大量的钱粮供给,在闯军看来,有这钱粮去供他们训练,不如去招兵买马扩大势力来得实在。

至于军事能力怎么来?

经过几次战役后,能活下来的就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老兵了。

与其费那么大劲去训练新兵,不如在实战中锻炼,实现人工选择,优胜劣汰,这样周期短,效率高!

以实战练兵,这种做法很残酷,但也很实用。

基本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是遵循这种做法,所以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卷席得很快,但战斗力也很拉胯,在早期对阵官军时总是声势浩大,但往往一触即溃。

直到后来李自成和张献忠在百战中积攒出来的老营兵马,才有跟官军硬杠的实力。

李自成多次被官军打溃后又快速崛起,靠的也是这些老营兵马。

李承明不打算走李自成张献忠的那条路,而是要走精兵路线。

要练出精兵,练出大量的精兵,才能有战胜清军,平定天下的实力。

要练出精兵,一是要有钱粮,二是要有时间!

现在最困扰李承明的也是这两样,李承明在挑选青壮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两个问题。

没有钱粮就练不出精兵,没有精兵就争取不到时间,争取不到时间就发展不了工业....

所以问题的根本,还是要筹集钱粮!

第二天一大早,突击队员们就带着这一千来人离开。

离开前李承明还专门去向李自成请辞:

“闯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今天下大势愈发明朗,清军势大,非一家一隅可战胜,如何决择,在于闯王,李某言尽至此,告辞了!”

李自成也多有感慨,道:“谢过先生忠告,先生大才,如果留下来,我可以拜您为第一军师,大小主意都与先生商量,如何?”

李承明摇摇头,“我志不在此,希望闯王理解。”

李自成也不是第一次对李承明表达出招揽之意,但都被拒绝,这次也是最后一试而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