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三人就告别了胡宗宪和徐渭,出发前往苏州。
这是,徐仲平穿越过来以后,第一次出浙江,有了官府的路引,行程格外的快。
江浙一带绣品织物很是出名,眼花缭乱,汪清清作为女孩子像是掉进米缸一般,沿途走走停停,走了五日,终于来到了苏州城外。
苏州城一如既往的繁华,故古人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比起杭州来,苏州也不遑多让。
它是江南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丝绸织物汇聚在苏州城的市场,形成了江南市镇别有风貌,家家户户皆有机杼,纺线缫丝是百姓赖以生活的技能。
后来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嘉靖年间还是个小渔村,被称为“小苏州”。
徐仲平三人去往巡抚府前,先去逛了苏州集市。
这里有许多小玩意儿,迷了汪清清的眼,徐仲平也第一次见到如此琳琅满目的商品,比起杭州西湖市镇更丰富些。
虽然囊中羞涩,看看也是好的。
突然,在市集前方传来喧闹声,一群人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
汪清清好奇地拉着徐仲平往人堆里挤,这才看到是一个少妇正在抽泣,她哭得很是伤心,边哭还边抱怨道:“官人你死的早,留下我孤家一人要怎么活哟,你把家产都给了儿子,亏我跟了你这么多年,你好狠的心哟。”
少妇旁边站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骨瘦林柴,看上去有几天没吃饭,身上穿着破衣,和少妇身上的丝绸形成鲜明的对比。
围观的人群对少妇和老人指指点点。
徐仲平拉住一个看热闹的,问道:“小哥,这是闹得哪出?”
看热闹的小哥一看有人好奇,顿时来了劲,一股脑把他知道的都告诉了徐仲平。
原来这个少妇是徐氏的寡妇,徐氏死后分家产,大儿子得到了一匹马,二儿子得到了一头牛,而给寡妇的就是旁边的老仆阿寄。
“马可以乘,牛可以耕地,这老仆又老又丑,百无一用,还要张嘴吃饭,你说气不气人,也难怪徐寡妇在这市集上闹呢。”路人吐槽道。
看得出他们都同情这个寡妇的遭遇,而对徐氏把老仆留给寡妇打抱不平。
在明朝,仆人虽然不再等同于奴隶,但是也跟商品一样可以买卖。
年轻的丫鬟和身强力壮的家仆自然在市场上价格高些,而老仆理所当然无人问津,又不能干力气活,也没人会买,养着他又要吃饭,变成了徐寡妇的累赘。
可是,徐仲平心里总觉得不对。
刚刚那个小哥说这老仆名唤阿寄。
阿寄。阿寄。这名字好耳熟。
他努力回想明史,终于拍掌大叫,“我想起来了。”
汪清清转头像看傻子一般看向徐仲平,不知道他在大喊大叫什么。
而徐仲平兴奋不已,这老仆阿寄可是棵摇钱树。
谁能得到他,成为首富也不是奢望。
史书记载,这阿寄帮寡妇打理家产,营商做生意,不过几年,就使寡妇富甲一方。
而后,她儿子、女儿的婚嫁用度都是阿寄筹得。
换成现代话说,就是极具商业头脑的一个人。
可惜,明朝的社会风气养成了阿寄的奴性思维,他一生忠诚于他的主人,赚了如此多的钱财,自己却未拿一分,临死前,还是孑然一身。
更讽刺的是,《明史》把他列在了孝义传和诸孝子比肩,真是令人唏嘘。
徐仲平打开了系统,对准阿寄鉴定了起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