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对此也没说什么,看这些工匠熟练地组装这些工具,就知道这些人有自己的独特的手艺。至少目前而言,他只要成品,其他需要改进的技术工具都是后话了。
兴许是赵正在此地看着这些人,或者是因为这些人真是天生喜欢干这行,当这些工具组装好后,立即就开始对精铁进行加热加工。
赵正就看着他们一锤子一锤子将一块块铁锭慢慢敲成一块薄板,接着拿着这些铁板看了看厚度,又将敲好的几块铁板放在一起,反复折叠敲打。赵正看着这一幕,知道这些人是在靠经验目测这些铁板的厚度,相当于在预测打成枪管后的厚度会有多少。
若是厚了还好,只要再磋磨一番就可以了,要是薄了就得重新打造一根,所以一般都会打得厚一些,留有余地。
这些铁片像是面团一样,被这些工匠揉来揉去。最后这些铁板完全糅合成一块厚一些的铁板。
将这块铁板放在那自带有凹槽的铁毡上,从最大的凹槽开始锻打,直到这块铁板两边快要卷在一起时,在铁板中间插入一根钢条,接着又在比较小的凹槽上继续锻打,直至铁板完全卷成一个管子,继续轻敲修正铁管子。
用一个青铜卡尺测量了一下管子的厚薄粗细,没问题后,将管子中间的钢管抽出。
待其自然冷却后,固定在那个像是老虎钳的工具上,另外再搬来一堆铁器,将一块中间带着圆洞的正方形铁板放好,用一根带着许多孔削的圆形长柱体穿过正方形铁板,这圆形长柱体一头带着布满螺纹插孔的圆柱形凹槽底座的方形铁块。
另外一头插到一个中间同样带着布满螺纹插孔的圆柱形凹槽底座的方形铁块的圆形转盘。接着用螺栓将铁柱的一端固定在圆形转盘上,正方形铁块两边则用木块卡住,防止铁柱的前方移动。
组装好这个工具后,将一根比枪管稍细些的钻头插入那圆柱形铁管的底座上,并用螺栓固定好。将钻头伸入枪管内部,转动圆形转盘,钻头就在不停地镗清枪管内壁上的毛刺,使其内壁达到光滑平整的要求。
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连续的,途中需要不断取下枪管,对着光线,观察其中的内壁是否已经打磨光滑,若是长时间不断打磨,反而会造成内壁的损伤,使得枪管薄细不一,从而导致使用时炸膛。
这样一根枪管就算是做好了,再将其中的膛线用工具镗出来就可以了。这后面的事情就要简单些,完全借助工具,只是膛线的刻制十分缓慢,因为考虑到长时间的打磨会导致这熟铁钢管发热,从而导致其形状发生变化,所以一旦有发热的迹象就得等其冷却之后才能进行。这大大延缓了制作的进度。
赵正看了这枪管的制作过程,他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人拥有这项技术的最原始加工方式,大多数过程中全凭经验眼力,虽然过程中还是会使用一些工具来测量,但这样制造出来的枪管始终还是会因为工匠手艺的差别略微有所不同。
结果就是在精度,威力,性能上面不能完全统一,当然这些略微的差距,对这些最初的枪械影响也不大,因为其本身也不是什么高精度的枪械。
何况真要生产更好的工业产品,需要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才行。赵正也就不再苛刻什么了,见这些人真是吃这碗饭的工匠,赵正也就不关心他们如何制作燧发枪了。
枪的问题是解决了,现在就该解决发射药和弹丸的问题,拥有后世眼光的他自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定装纸壳子弹。
纸壳子弹,确切的说就是一个纸筒,里面包裹一枚弹丸和火药,而火药的量,都是严格配置好的。使用时,枪手用牙咬破纸包,向药锅里倒入部分火药,然后将剩下的纸壳子弹放入枪管内用通条压实,这样就可击发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加快了装填速度,二是因为每粒纸壳子弹中的火药都是定量的,军士不会在对敌时因为紧张而放多火药引起炸膛。
黑火药是硫磺,硝石,木炭按比例混合,赵正很清楚的记得三者之间的最佳比例分别为硫磺百分之十,木炭百分之十五,硝石百分之七十五。另外为了提高黑火药的燃烧率,提升其威力,同时为了保证其能长途运输而不会因为震动等因素导致配料分开,从而影响使用,以及保证其的长期存放而不受潮。
黑火药往往会用酒精浸湿后,通过滤筛筛选出颗粒大小基本一致的颗粒黑火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