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刘瑶即将南征,人群中传出一道响亮声音。
“殿下南征,我们柳家愿出子弟十人,壮士三百名,给殿下做亲卫扈从。”
说话的,正是柳成。
众豪强一听,全都无比惊愕。
出壮士三百也就罢了,毕竟那些人都是骡马,死了可以再招。
但十名柳家子弟也要跟随刘瑶出征,就表明成都第一大姓柳家愿意把宝押在刘瑶身上,押在朝廷身上。
豪强大姓们的族人虽多,也不会随便派出子弟亲上战场。
那可是真要死人的。
不过,他们哪里知道柳成的小算盘?
按照柳家家主的谋划,柳家子弟要尽可能多地入朝为官。
一出《仇国策》,虽让柳前觉得投降曹魏并非什么好事。
但子弟在季汉朝廷当官,对柳家也大有益处。
出仕做官,在执行察举制选官的季汉,格外困难。
尤其是本地豪族,每年能获得推荐当官的名额,格外的少。
若想尽快走向仕途,立下军功是条捷径。
所以,一听闻刘瑶准备南征,柳成就打定了让子弟们趁机立军功的主意。
越是捷径,风险也就越大。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所以,柳成还多了个心眼,让子弟和私兵们去做刘瑶的亲卫扈从。
刘瑶堂堂安定王,又是皇帝二儿子,他的身边肯定最安全不过。
但柳成心眼多,刘瑶也不少。
他很快看出了柳家的打算。
不过,如今正是需要在成都豪强中树典型、培先进的时刻。
刘瑶也要利用柳家,来演一场“千金市马骨”的好戏。
“好!柳氏一族忠心为国,其行可嘉。”他大手一挥:“这十名柳家子弟,皆辟为我王府掾属。”
季汉的官员选拔,继承了东汉的察举、征辟制度。
一个人想进步,除了走各郡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察举制,就剩下被高级官员直接辟为属官的征辟制。
察举制,就是由各郡向朝廷推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种方式既定期又定额。
人口多的大郡每年才一个名额。
人口少的郡,可能两三年才给一个名额。
与其相比,靠征辟入仕就要容易得多。
像前不久被刘瑶辟为文学掾的李密,以十六岁的年纪就英年早宦了。
现在,刘瑶一口气辟了十名柳家子弟,算是对柳家大力提携了一番。
柳家本就是大姓之首,这下,其他豪强与柳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杜家。
按家族财力,杜家虽居大姓次席,但靠着杜琼、杜祯父子在朝中的官位,反倒能压柳家一头。
可如今,十名柳家子弟入仕,谁能说他们未来的仕途就一定不如杜家?
柳成听罢激动万分,甚至有些诚惶诚恐。
他万没想到刘瑶竟如此大方。
“多谢安定王!”饶是老练的柳诚,此刻声音也颤抖起来,“柳家愿再为朝廷南征贡献三千石军粮!”
柳诚此举,就是想趁机靠着刘瑶这棵大树,实现他们柳家的谋划。
而柳家的算盘,也正好打在刘瑶枪口上。
柳隐,这位季汉后期的悍将,就是出身成都柳家。
他多次随姜维北伐,有“临事设计,当敌陷阵,勇略冠军”之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