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傅善坤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行税收的问题,毕竟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属于典型的理想主义。
天京城依靠各地的送来的补给,勉强还在支撑。
其他地方这么干负担实在太重,也没有天京城这么强的基层组织去落实。
原本这些不成熟的想法他是准备在自己统辖的上海、松江等地先试行的。
既然如今武昌有这个需求,干脆就拿韦俊的地盘做试验。
反正折腾坏了自己也不心疼。
傅善坤不可能一天到晚老是惦记着西线,所以这次奉命西征他是想要彻底优化武昌生存环境。
如果这次改革成功,那么无疑是给太平天国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其实太平天国早在三年前就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纲领。
其核心思想是钧田,主要包括四大原则。
1.土地分配原则:该制度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即所有土地和财富都属于天国所有,然后按照人口平均分配。
具体操作是“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也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能分到相同的土地。
2.社会组织和行政制度:制度规定了县以下的行政制度,设立了各级乡官,并规定了乡官的保举、升贬、奖惩办法。
每25家设立一个“两司马”,负责管理生产、分配、教育、宗教、司法以及地方武装等工作。
3.产品分配方式: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外,其余的产品需要缴“国库”,然后按需分配,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
4.婚姻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即婚姻不以财富为条件。
客观的说洪秀全搞出来的这套东西其实还是些水平的。
平均土地,也并非是他的独创,除了大清是依靠收买大地主士绅阶级上位,其他王朝在初创之时多多少少都有给百姓分田的举措。
别人建国之时分田,大清建国之时圈地,也正是这个反常的举动,导致了有清一朝农民起义是一浪高过一浪,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这些政策从今天来看大多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若是太平天国能够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将这些政策推行下去,那么他们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实际的情况是粮食总产量不足,太平天国在拿走了足够的军粮之后,根本无法给百姓留下足够的口粮。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占领区域很不稳定,除了安庆之外没有长期的根据地,也导致这个政策无法推行。
最终这个《天朝田亩制度》只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甚至到了后期,由于缺粮,太平军的军纪开始涣散,出现了直接劫掠百姓的情况。
所以说执行这个政策是有前提的,你手中得有大量的粮食同土地,可以确保初期将这个政策推行下去。
等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新政策的福利之后,他们才会真心拥护这个政策。
土地的问题其实好解决,其实大部分土地是掌握在官僚士绅以及地主手中的。
于是先在武汉周边地区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土地运动。
在昏黄的夕阳下,古老的村庄被一层厚重的历史尘埃所笼罩。
村中的广场上,聚集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广场中央那片被划定为戏台的空地。
傅善坤临时招募了一批演员,组成了新的文工团。
他们今天表演的曲目是傅善坤改编的《白毛女》。
首先,旁白用简单的语言向百姓们介绍了一下故事的背景。
舞台的背景会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从杨白劳家的简陋破败,到黄世仁家的富丽堂皇,再到荒山野林的荒凉孤寂,都通过精心设计的布景效果得以呈现。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会看到喜儿在黄家遭受的苦难。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喜儿的无奈、无助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音乐和演员动作也会相应变得缓慢而沉重,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在喜儿决定逃离黄家后,剧情进入了一个紧张的阶段。
演员们通过急促的音乐和动作,展现了喜儿在逃离过程中的紧张和不安。同时,观众也能感受到喜儿内心的愤怒和复仇的决心。
经过长时间的逃亡和挣扎,喜儿的一头黑发逐渐变成了白发。这一转变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喜儿内心的痛苦,也预示着她的性格和命运的改变。
最终“白毛女”喜儿加入了太平天国,在太平军的帮助下终于手刃仇人黄世仁以及帮凶满清官吏,然后......
对于喜儿的悲惨经历,百姓们可谓是是感同身受,许多人纷纷流下了眼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