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4页。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当我们的意根去接触我们内在的法尘,会产生一个现前一念的意识——这个了别的作用,而这个意识本身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觅之了不可得。也就是说,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法。我们如果用即空的道理来观察意识,那当然就是“觅心了不可得”,每一个人是平等的。但这个即假就有很多的差别。什么叫即假?即假的意思就是“一为无量”,就是无量的差别相,就构成了我们不同生命的苦乐因缘。
为什么第六意识在我们快乐跟痛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呢?从唯识的角度说,我们一个人快乐跟痛苦,受了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业力,我们说“唯识所现”。唯识所现这个“识”指的第八识。首先,第八识会根据我们的善恶业力,如实地现出一个苦乐参半的身心世界出来。这一部分,我们是只有认命,没有其他方法,“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而且很多的业都是前生造的,跟今生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唯识所现”,这个是第八识主导。我们面对第八识,只有认命,没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第二个“唯识所变”,那就不同了。当我们第六意识去接触业力的时候,第一刹那是无分别的,第二刹那我们的思考模式开始现前,开始主导这个外境,在外境产生变化。你可能会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糟。这一部分,对我们影响就非常的强烈,而且时间也特别的长。这一部分你应该自己可以改变。
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都有病痛,因为我们前生都有杀业。我不知道诸位遇到身体的病痛,你的想法是什么。我们读读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你可以知道蕅祖的想法是什么。蕅祖说:“病是吾辈良药。”他把病当作一种药,说,我因为病痛,能够消除无始妄想。我这个人本来妄想很多,想要去那儿、去这儿的,攀缘心很重。本来要对治这个妄想,很困难;有病痛刚好,什么都不要想,它能够帮助我消除无始妄想。第二个,看破此身虚幻。原来生命是不真实的。第三个,增长苦、空、无常、无我观门。这个无常无我的智慧是很难修学的。我们本来要去读《阿含经》,去闻思,再慢慢地栽培智慧观照,但是现在都不用了,只要有病痛这个善知识,你全部具足。
那病痛到底是一个魔障还是善知识呢?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讲。你把它想成是病障,那它永远伤害你,让你沮丧,让你退转;你把它当作考验——这是我的善知识,因为有它,所以能够让我对生命体验更深,它就变成善知识。
所以,你说一个东西到底是毒药还是良药,其实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它取决于你的思考模式。这个不要说在佛法,就是现在世俗的心理学家也得到证实。现在心理学家也经常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一个人经常培养正面思考,对他身体有帮助。他说一杯水,这杯水你一天到晚骂它,这个水分子会改变,这个水变得很乱,你喝下去对你有伤害。你对水赞美:你真是很可爱,你有很多优点,这个水的结晶就非常的整齐,你喝下去对你有好处。
所以,我们的思考模式真的会影响到外境对我们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要读圣贤之书,学习圣人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的。佛陀、蕅益大师也会生病,释迦牟尼佛也示现生病。他面对病痛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值得我们学习。业力的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依我看比第八识还重要,因为第八识你改变不了,但第六意识,你会通过对教理的学习而培养一个正面的思考。你把每一个事情重新定位,这样你的生命会有变化的。
戊二、明性本具相 分三:己一、当机疑问;己二、诃诫许宣;己三、正为开示
前面的十八界我们讲过了。我们看戊二的“明性本具相”, 这个科判有必要把它疏通。我们看第九页,第一大科,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第一大科又分两科:第一个,正明理性;第二个,广破余疑。“正明理性”当中又分成四科:当机悔请、大众愿闻、如来答示、大众圆悟。“如来答示”当中又分成两段:第一段,就事以显理。这一段包括了什么呢?包括了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然后会事入理,会四科之事相而入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之理。“就事以显理”包括这些。那么现在看第二科,“明性本具相”,就是在“如来答示”当中的第二大段。
好,看完了这个科判,我们就可以把它做一个衔接。首先我们把这个标题的表面意思作一个解释。这个“性”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一念心性当中,本来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即空的部分我们就不讲,从即假当中,它讲到本具相。什么叫即假呢?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本来就具足十法界七大的染净之相。它本来就具足,就说明这个道理。这一科当中有三段:一,当机疑问;二,诃诫许宣;三,正为开示。先看第一段,当机的疑问。
己一、当机疑问
【图一】
这个“疑问”,我们根据古德的批注,先作一个疏通。说阿难尊者听到会四科,所谓的会事入理以后,他产生什么疑问呢?佛陀前面这一科是会四科的事相而入于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非因缘非自然的道理。非因缘非自然当中,非因缘显它有不变的体性,非自然显如来藏有随缘的作用。阿难尊者对于“非因缘”这个观念产生了疑惑,说,佛陀过去在小乘经典处处讲到诸法因缘生,而现在到了大乘,却说一切法的真实道理是非因缘的!所以这个地方阿难尊者产生了很严重的疑惑,是这个意思。他对于非因缘这个观念产生了疑惑。
我们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阿难尊者跟佛陀白告说,世尊啊!你老人家过去经常讲到一个道理,说是“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因为因缘的和合,才有世间上依报正报的种种变化之相(依报叫做外四大,正报叫内四大)。而如此的变化之相,都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和合有生,而也是因为四大的因缘别离而叫做灭啊!当四大结合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房子,看到一个树木,也看到我的色身;假设这个四大别离了,就看不到我的色身,也看不到房子,也看不到树木。所以这一切的世间变化之相,都是由于四大的和合跟别离来作发明的。佛陀在过去的《阿含经》,也的确是讲出这个观念。“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为什么佛陀到了楞严会上对于因缘跟自然两种的道理皆加以排除呢?我对于这其中的义理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去会通。
当然,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所在乎的不是佛陀排除自然,而是佛陀为什么把因缘法也排除在外。所以阿难尊者说,惟愿佛陀大悲心来开示我等凡夫,如何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大乘的中道了义,所谓不偏空、不着有的一个真实无戏论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佛初成道的时候,当初的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时的思想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无因缘论。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然的,生命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他生天,这个地方没有道理;他为什么到地狱去,也没有道理。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你为什么生来就很有钱?那是你运气好。你为什么身体多病?因为你运气不好。这完全没有理由的。这种无因缘论,构成了一种断灭的思想。
第二个是邪因缘论。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是有因缘的,但是这个是大梵天决定的。这个因缘是一个邪恶的因缘,事实上他作不了主的。
因为无因缘论跟邪因缘论的关系,佛陀初成道的时候初转四谛法轮,就是以因缘论来破除外道的无因缘论跟邪因缘论,说出了杂染的因缘跟清净的因缘,而安立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门。这个法门,当然能够让一个小乘根机的人很快舍离杂染的因缘而安立清净的因缘,趋向于偏空的涅盘。
但是,在大乘佛法当中,这样的偏空涅盘并没有把真实的本性找到,它这个地方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佛陀对于方便教法的因缘观也加以排挤,因为它不了义,不是它错误。这跟外道的自然观不同,外道的自然观是完全错误。佛陀在这个地方排除因缘,而是指的它不了义,它没有把性具的思想开展出来。这个地方我们道出阿难尊者的疑问。
己二、诃诫许宣
【图二】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诃诫许宣。
阿难尊者提出了疑问以后,佛陀做了两件事:第一个,加以诃责告诫;第二个,以大悲心来宣说。
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佛陀先讲把因缘法排挤的主要理由。佛陀跟阿难尊者说,因为你先前是学小乘法的,而小乘法当然是讲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但是你自从在淫室当中遇到摩登伽女之难回来以后,其实你内心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回小向大。你因为在淫室当中遇到障碍,感到因缘法不足以帮助你破障,所以你厌离了声闻缘觉的这种偏重生灭因缘的修学,对于中道了义的妙理产生了好乐。因为你之前有这样的一个动机,想要厌离小乘而勤求大乘无上菩提,所以我现在才在楞严法会上为你开示大乘第一义谛的了义教法。这个地方佛陀先作一个说明。
这以下佛陀正式诃责阿难的两大过失。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佛陀的诃责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既然发心勤求大乘无上菩提,怎么到了现在还执着于这个偏重于世俗谛的因缘戏论之法?我们知道,因缘法是偏重在世俗谛的生灭的事相,对于不生不灭的理性完全没有开发。这样的一种因缘教法,是佛陀为了破除凡夫外道的妄想而安立的。你现在对于这样的一个方便教法,心中还产生了一种坚固的执着,这个妄想也不断地缠绕着你。
这个地方,古德的批注说,阿难尊者这时候是什么心态呢?他现在听完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尊者的心态是这样子的:他对于过去的因缘法还不敢完全放下,对旧的东西不敢完全放下,对于现在的中道了义也不敢完全地承当,就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模棱两可。到底要不要放,到底要不要承当?就在这个地方产生一种妄想缠绕的情况。这第一点。
第二点,“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说你阿难一向以来强记多闻、过目不忘,但是你虽然多闻,却缺乏思惟的功德,缺乏思慧,你不能把所闻的法义在心中加以观照消化。就好像一个研究中药的人,把药草的名称——这是黄芪、这是枸杞,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从来就没有看过药的相状,所以,等到真药现前的时候,完全不能分别。你只背它的名相,不知道名相里面所讲的观念是什么。
所以,基于这两个理由,佛陀说这是非常可怜的。得到大乘教义不能直下承当;就算你承当了,你也不能加以消化。真的是当面错过,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这是佛陀对他的诃责。
看第三段。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佛陀说,你现在好好地如实地谛听,我现在要为你详细地分别开示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也希望能够为当来修学大乘的菩萨行者,通过这个楞严大教建立大乘的正见。这个时候阿难心中就产生一种恭敬的心,而默然承受佛陀的大乘了义的开示。
这个地方,古德的批注说,我们必须先把阿难尊者的问题找出来,才知道佛陀是针对什么回答,因为佛陀的药是针对病。这个地方病相有两个:第一个,阿难尊者执权疑实。他对于过去的因缘法产生执着,而对于真实了义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产生了模棱两可,所以佛陀有必要再开显“性本具相”的情况。第一个就是一种心中的疑惑,疑惑未开。第二个,有教无观。佛陀讲了这么多的文字相,阿难尊者不能够把它法法消归自性,不能在内心产生观照,所以也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这个因缘跟中道了义,我们说明一下。小乘的教法,对人生的解释大概就讲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小乘的教法是把生命分两部分: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涅盘,就这两个。因缘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涅盘是安乐的,佛陀在小乘教法对因缘法是完全排除的,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法,当然无常,是痛苦的。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你必须把生灭法消失了,“寂灭为乐”。佛陀讲因缘的时候,这个因缘法跟涅盘是对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法的时候,佛陀就不是安立因缘跟涅盘,而是安立因缘跟真如。并且这个时候佛陀说,因缘法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对立。因缘是真如通过业力的熏习显现出来的,因缘法是真如变现出来的。你看你的身心世界就是一个因缘,你有你外表的色身、内心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因缘。你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禅师就说,你要去参,我怎么能告诉你?父母未生之前,你是什么面目?你以前是怎么样的?那你自己要去想啊,这个不能告诉你。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缘观跟真如是一体的,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依体起用。体就是真如,因缘是它的作用,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缘跟真如是一体的。小乘佛法的因缘跟涅盘是对立的,你要么选择因缘,要么选择涅盘。所以这个地方大家思考要清楚
其实,《楞严经》不是说排挤因缘,而是说因缘其实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全部。真如本性不完全是因缘,所以说非因缘非自然。应该说,身为一个真如本性,它不完全是因缘,也不完全是自然,但是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从体上来说是自然,真如不是因缘所生,它是自然,法尔如是的。你说你清净本然是哪里来的?法尔如是的。但是作用,它却是因缘。所以我们应该说,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这两句话合起来,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现前一念心性,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如本性。
己三、正为开示 分二:庚一、牒疑总示;庚二、历大别显
我们把这个疑情先挑出来,现在我们就正式来破疑情。己三,正为开示。佛陀正式开示这个大乘了义的教理。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牒疑总示;第二个,历大别显。
庚一、牒疑总示 分二:辛一、就法破妄;辛二、借喻显理
“牒疑”,就是牒出阿难心中对因缘教法的疑惑;“总示”,作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就法破妄;第二个,借喻显理。
【图三】
辛一、就法破妄
就法破妄,就是佛陀就着阿难所提出的四大和合的道理来破除四大和合之相。先破,就着他所提出的法来破除他的妄相。
看经文。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佛陀这个时候把他的疑情先按定下来,说,阿难,正如你前面所说的,这个世界上的依正二报,因为有四大的和合而形成宇宙万物的正报依报的种种变化。你讲这句话也是合乎道理的。但是,这个所谓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有必要详细地发挥。所以佛陀就破除这个和合跟非和合的虚妄相。
先看四大的和合。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这个地方是破非和合。说这个地水火风既然能够构成万物万事,构成外在的四大——山河大地,也构成你内在的色身的四大,那么,假设这个地水火风的体性是完全不和合,完全独立:你看地大就是坚性,水大是湿性,火大是热性,风大是动性,那么我们作一个假设,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完全不和合,完全独立,那这个地方产生什么过失呢?“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说是四大是完全独立的,那就不能参杂和合了。就好像虚空,也不能够融摄种种的色相啊,那虚空就不能包容房子了,也就不能包容树木了,那么这样子就失去了诸法随缘的作用。
蕅益大师举一个例子说,如果四大是独立的,有什么过失?如果四大的体性不能和合,我们永远喝不到热开水。你看,什么叫热开水?热开水就是水大跟火大的结合,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你说四大完全独立,那你只能喝冷开水,没有热开水。是不是?这不是跟事实不符吗?所以说,四大完全不能和合,跟事实不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