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195面,子二、明修法。
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主要有两个方法:一、理观,二、事修。
理观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修三昧的时候,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你内心要生起一种观照的智慧,所谓的「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这句话就说明整个修学三昧的空假中三观。你跟外在的六尘接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句话:「念念照常理。」我们不能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而产生执着,你要观照那种不变的真理。这时候我们对真理慢慢的安住「心心息幻尘」,对这种尘相的执取,慢慢慢慢心中那种我相、人相的对立性慢慢的消灭掉,这时候内心当中「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人生是一场如梦如幻的缘起而已。
我们在《楞严经》的调伏烦恼,它是一种从根本上的对治。你看我们过去用不净观来对治贪烦恼,那是枝末上的对治。真正的烦恼,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遍计执,一种对立性,我们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就有烦恼。那为什么会有对立呢?因为你对假相产生的执取。所以我们知道烦恼它的根来自于对假相的执取,执取产生对立。所以你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就是要慢慢慢慢脱离外在的尘相,安住在真实不变的真理当中。这是理观的部分。
事修有两个:一、严持净戒,二、结坛持咒。
持戒前面讲过了,在结坛当中前面讲了很多,要结一个「楞严坛」。结坛有两个目的:一、它主要就是恭敬三宝,从三宝的加持当中能够远离魔境。二、我们从坛场的施设当中,能够借事显理。这一点在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很强调,你比方说你看到坛场的莲华,你知道我们要安住在不生灭心,你看到莲华外面的圆镜,就表示依不生灭心所生起空假中三观,乃至于整个香炉都是表法的。所以你在进入坛场以后,你看到坛场,你的心就能够慢慢慢慢从有相的分别,慢慢慢慢它会引导你趋向于空假中的真理当中,坛场有借事显理的效果。前面坛场包括内外的庄严都安置好以后,我们正式来说明它修学的方法。
子二、明修法(分三:丑一、正示行法。丑二、简其不成。丑三、明其获益)说明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方法》这当中有三段:一、正示行法。二、简其不成。三、明其获益。
丑一、正示行法(分二:寅一、三七行道。寅二、忏后正修)正式说明修学三昧的方法,这当中有两段:一、三七行道。二、忏后正修。三七行道主要是破障,破除我们烦恼跟罪业的障碍,在密宗叫道前基础。其实它真正的修学在第二段的忏后正修。
寅一、三七行道
【图一】
三七行道它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七——修忏悔,第二个七——主要是发愿,第三个七才是持咒。忏悔的意思就是说,当然我们一般人没有修行,你就不感觉到你业障重,因为你每天跟业障在一起。但是修行者,你开始专心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你内心当中开始有一种清净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内心当中。我们知道真妄是不两立的,所以你清净的功德会把你的罪障逼出来,逼出来会有两种相貌:第一个、修行人躁动不安,你看到这个人平常在家的时候放逸的时候很正常,一到道场就躁动不安,这个人他的过去生或者今生肯定有重大的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忏干净,他那个罪业本身就是躁动相,所以这时候要勤加忏悔。第二种情况、心思暗钝,他一坐下来内心就是一片黑暗,所缘境佛号、所缘境持咒、所缘境……全部提不起来,一下子就昏沉,这种也是罪业之相。你不忏悔的话,你根本没办法去修行,因为罪业产生遮障。
修行方法
礼 诵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你感觉到你在修学过程当中,包括你躁动不安,包括你心思暗钝,这个都应该勤加忏悔。怎么办呢?在第一个七天当中,你要很真诚,你要很专注、很虔诚的顶礼十方诸佛如来,乃至于诸大菩萨跟阿罗汉的圣号,这是第一个忏悔的方法。
第二个、[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一方面在六时当中(一天当中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二个小时),你诵持神咒,一方面经行围绕着坛场,在每一个时辰当中,要持『楞严咒心』一百零八遍。『楞严咒心』下面再说明。这地方的忏悔有两个,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持咒、内心至诚恳切,内心这种皈依的心,仰仗佛菩萨的加持,来灭除修行者的罪障。
发 愿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提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忏悔它主要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忏悔就是我们对于过去已经造作的罪业,一种内心的追悔,发愿是对未来生命的一种防护、事先的一种防护。这时很专心的发愿、发菩萨愿,在二六时中心无间断,在大乘的戒律,先有愿教,所有的修学佛法都是以愿导行,有愿才有行。「愿教」指的是《梵网经》的十大愿王,或者是『普贤十大愿王』…等等,都是属于发愿的内涵。发愿主要的就是菩提心,发愿在修学当中有两个主要的目的:第一、启发修学的动力,以愿导行。你看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佛七也是一种加行,有些人打佛七他无所谓,他就是没有愿望,有些人他是有备而来,他打佛七是为了要破除障碍,要成就往生的,所以他在念佛的时候,他那个心力特别强,所以愿望能够产生一种修学的动力。
第二、发愿能够扩大你的胸量。因为我们一般的所缘境只管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我们能够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今天打佛七,我为一切的有情而打佛七。这时候你念这句佛号的功德就不太一样。为什么要刻意去发呢?因为我们没有发愿,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注意自己的身心世界。说:你为什么持咒呢?我只为自己忏悔业障。你这样持咒的功德就很小,因为你心量太小,你能够发起广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为利有情愿成佛,就把这胸量先扩大。诸位你去看忏悔法门,研究忏悔法门,其实忏悔跟发愿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很多人只有忏悔没有发愿,这个你只是功课做一半。因为你忏悔是把过去的过失解决了,但是未来怎么办呢?你没有任何的规划。所以在正式修学之前,忏悔接下来一定是发愿,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
这地方我们可以再做简单的说明,它这个地方:「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实际的操作应该是有困难。我们从合理的判断,它这段经文应该是简略了,因为我们不可能七天当中都在发愿。因为从止观的角度来说,不能一路修观的,那心中会躁动不安,应该它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持咒当助行。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前面很清楚,我们为什么结坛,结坛的目的是为了要持咒。所以前面是一半的时间是礼拜、一半的时间是经行持咒,那第二七当中,应该也包括了发愿,也包括了持咒,这样才合理。咒语大概在整个三七当中都没有间断的。
持 咒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
前面的二个七,第一个七它还加上礼忏,第二个七它加上发愿,到第三七的时候它忏悔发愿的法都圆满了,这时候你内心当中就是,全部都是专心的持「般怛罗咒」;般怛罗咒应该加上一个「摩诃」就比较圆满,「摩诃般怛罗咒」,大白伞盖咒,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楞严咒』。我们从经文来看,其实它三七的主修,是诵持『楞严神咒』,但是它以忏悔跟发愿来带动咒的力量,让咒的力量表现更加的清净、更加圆满。
罪除之相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光交处,承佛摩顶。
这地方的“第七”应该指的是三七当中的最后一天,第三个七的第七日,第二十一天。这时十方诸佛就会同时现前。在什么地方现前呢?在镜光交处。前面我们在安立坛场的时候,莲华外面那八面的圆镜,上下相交接的处所,那个地方佛菩萨现前。这时这修行人承蒙十方诸佛的摩顶加持等等。这地方有两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古德的注解当中,对三七日…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把这三七,包括蕅益大师也认为这三七的主修就是「皈敬三宝」。
所以我们刚开始所有的事修,你在理观之前,虽然理观皈依的是我们讲「内在自性三宝」,但是刚开始一定是要假借外相的三宝,所以你一定要安置佛像,要有口业的称念,有意业的皈依。所以你看我们修学都是从外相三宝,然后再入自性三宝,它这地方主要所修的是外相三宝。这是第一点,它主要的是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包括意业的皈依,三业皈依,求佛菩萨加被。
第二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它三七二十一天,它所谓的诸佛现前。蕅益大师说:诸佛现前的关键点在「镜光交处」这四个字。也就是有些人在修学当中,他很容易跟佛菩萨感应道交,有些人有困难。当然关键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的心是平等大悲,也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你必须真实的去观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内心中有这样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能念所念性空寂的,你要把你心中的自我意识慢慢的放下,然后佛菩萨的光明才能够照进来。如果你一天到晚把自己的自我意识坚固执着,就像一个房子,你把门关起来,窗户也关起来,就算外面有太阳也照不进来。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强调,这个地方一定要生起理观,才可能真正蒙诸佛的所谓「镜光交处」,所谓的「感应道交」。
这地方表面上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皈依,这都是修学外相三宝,都是属于事修,但是其实都有理观的成份在里面,才能够到最后三七的时候十方诸佛现前。这地方值得注意,这是一个成败关键。
寅二、忏后正修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正式说明罪灭之相:这位修行者他经过前面三七,包括忏悔、发愿、持咒,他即于此道场修三摩地。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说:三七日修学完毕以后,「坛仪应辍,场地乃存。」你那时候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了。什么叫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你不能再礼拜了,你不能再发愿了,也不能在那个地方经行走来走去,但是你坛场的场地还在,你还是坐在坛场的前面,它能够帮助你借事显理,所你还坐这个地方,所以叫做「即于道场」;道场没有变,但是修学的方法不同了(后面会讲到),从一个动态的礼拜、经行,要改成坐姿,坐下来,你要赶快寂静下来修三摩地,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因为你前面整个三七的所缘境是外相的三宝,你缘的是墙壁上的佛像,你听到的是你所创造出来咒语的声音,你表现一种皈依的心,这时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缘三宝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时候,你的心开始收摄回来,我们讲「念念照常理」,开始安住在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开始要把心收回来,因为这个时候是正修了。
在正修的时候因为透过前面的忏悔,能使令末法的罪障众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明」指的是能观的智慧;「净」指的是所观之境。也就是说,忏悔以后你内心当中,你的整个身心的烦恼障罪障被消灭了,所以你内心非常的安定,可以说是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时候讲出一个譬喻,像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通达,透过忏悔以后,把前面那种躁动不安的相状,昏昧暗钝的相状就完全消灭掉了,变成一种身心明净,犹如琉璃,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状态。
诸位不晓得有没有看到,它前面讲到整个修学当中,都是要至诚恳切,一向专心,它很强调心地法门,你在修学当中那种心念的专一。其实拜忏,你内心当中的专一是很重要,我们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讲一个山羊的故事大家体会一下。有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的时候,它想要到田里面去吃小白菜,跑着跑着,跑到田里的时候,要吃之前,欸!早上的太阳斜照它的身体,哇!它的身影特别的高大。它说:原来我身体这么高大,我不应该吃小白菜,我应该吃树上的水果才对。它又往森林跑过去,跑着跑着,跑到森林要吃水果之前,欸!太阳已经日正当中了,所以它照下去的身影特别的渺小。它说:原来我这么渺小啊!我哪有资格吃树上的水果呢?我还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它又往田里面跑,跑到田里的时候黄昏了,黄昏的时候夕阳又斜照身影又特别大,它想我还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结果它今天当中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吃到。
意思就是说:你在修忏也好,当你设定一个所缘境的时候,你持『楞严咒』,你就专心的持『楞严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换所缘境,换来换去,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持观世音菩萨,后天持地藏王菩萨,那就完了!因为你这样子三昧难成,你没办法把这个法的功德真实的深入。我们有志于修忏的,一定是要很专心的深入一个法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