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扶沈说道:“今年左师在各地推广使用曲辕犁等农具,百姓的垦荒耕种能力大增,咸平县新垦田地近20万亩,育化良田8万亩;清平县新垦田地3万余亩,育化良田近5万亩;长平县新垦田地5万亩,育化良田7万亩;丰城县新垦田地2万余亩,育化良田1万亩;南苏县新垦田地1万亩,育化良田1万亩;河州县新垦田地30余万亩;卫乐县新垦田地15万亩;鱼梁县乃膏腴之地,新垦田地50万亩,育化良田近10万亩;永平县新垦田地4万亩,整修鲜卑人遗留良田近6万亩;长乐县新垦田地50余万亩,育化良田20余万亩;清州县新垦田地近20万亩,整修扶余人遗留良田近14万亩;再就是赖丹在永平县、沃野县和吉量县分别垦殖棉田5000亩;其它各县或因新置,或因新置人口,保持原有田亩数不变,另外牧区县因为耕牧互济,所以耕地未做统计。”又道:“今年辽北各地虽然干旱,但有左师推广的龙骨水车和近年来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各类庄稼收成并不受影响,还有可能是数年来的大丰收。”

元稚笑道:“今年农业能有如此之功,主公以铁换牛之策起了大功,而今夏州郡内,又是极佳的养牛牧马之所,想必今后会更不缺耕牛了。”

扶沈说道:“秋收将至,我即去长乐郡,然咸平乃大郡,诸事繁杂,左师分身乏术,宜速举贤良佐之。”

元稚说道:“右师勿忧,我已访得七位贤达到咸平,一是祖炎,字文胜,24岁,涿郡遒县人,曾师从卢尚书;二是郦奇,字子泰,26岁,涿郡范阳人,好《管子》之学;三是许程,字幼卿,25岁,河间国高阳人,擅刑名之学;四是寇裕,字士伦,23岁,上谷郡昌平人,好言兵事;五是阳赞,字奉国,21岁,右平北郡泉州人,卫尉阳球之族子,好易善谋;六是李城,字亢宗,22岁,辽东郡襄平人,喜读春秋,尚经世济民之学;七是王固,字敬安,24岁,乐浪郡邯县人,治河名臣王景之后,承继家学,精研水工河渠之术。此七子者,虽然好学不倦,各有专长,却皆因为家道艰难,泯然于乡野之间,今得聚辽北,请主公量才任之!”

卫猛叹道:“野有遗贤,是世间的大不幸,我今得之,真是三生有幸,怎敢不善用之!”又道:“祖炎既是卢门学子,就任为济州县令;郦奇任为咸平郡长史,寇裕任为咸平郡司马;李城任为长乐郡长史,许程任为长乐郡司马;免高休都水参军之职,王固任为都水中郎将,负责各郡水利建设和漕运;阳赞任为安北将军府司马。”

扶沈问道:“赫罗去洛阳,由谁陪护?”

卫猛说道:“贺突镇守长岭,经略北沃沮之地,不能离身,就由大哥卫过一家同去洛阳,右师以为如何?”

扶沈问道:“好是好,不过卫子度身负领兵重任,若去洛阳,其军职由谁接替?”

卫猛说道:“吉宣之弟黑齿,骁勇善战,颇懂兵法,可任之为校尉,接替大哥卫过之军职。”

元稚笑道:“我观吉宣虽私放阙机,却是信义之辈,且性情豁达,崇尚汉制,久后必有大用。”

说话高舍遣人来报,檀石槐从阴山河套回军,亲驱精骑五万余人,杀奔平地松林而来。

元稚说道:“檀石槐一代枭雄,又有新胜五原、云中的军威,主公此去,能不硬碰就不要硬碰,且辽北诸业渐已大成,假以时日,主公将更加强大,到那时横扫草原诸部均不在话下。”又道:“不过,对于库漠人和松漠人,不要看他现在还是野人部落,主公切不可轻易纳降之,即便招抚来归,宜打散宗族,混与各地,切不可任其独立成部,切记、切记!”

对于元稚后半句的话,卫猛一时不解,本欲详问,又见军情紧急,遂应了一声诺,即辞别元稚、扶沈,点兵出征,一路往奔饶乐县而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