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开学了,刘璎就要每日上学,占用了不少时间。尽管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他并不厌烦,而是很认真读书。他是后世的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比的。可是文学历史方面,特别是诗词歌赋,他远远不如现在的书生,这个差距必须补上。因此,他学习特别的刻苦。
扩充武装家丁是他来福建的重要任务,因此他不能疏忽,经常要过问。三四个月过去了,他们召集了六十名壮丁,同时老家也派来第二批十名教头,这里的家丁队就有七十多人了。家丁队每日都在训练,现在已经很像样子了。
来自后世的刘璎当然重视火器,他设法联络泉州的阿拉伯商人,从他们那里买了一批火铳,还买了两门小口径的火炮。
大口径炮是不敢买的,太招摇了,容易出事。他买来的还是虎蹲炮一类的,口径小于两寸,就是小于六十毫米,这口径不能再小了,再小就是火铳了。
两次从老家过来的教头中就有教火器的,可以按规矩训练。这六十名新家丁分出一半专门训练火器,相当于朱元璋军队里的神机营。其中一个什是炮兵,每伍一门炮,另外两个什是火铳兵。这样的搭配战斗力十足,足以支撑小规模的战斗,特别是防守作战的能力很强。
此时的火铳有个很大的问题:分量太重。如果没有支撑,一个人拿不起来,再加上需要明火点燃药捻的动作,所以一般需要两个人甚至三人来操作一支火铳。
针对此时火铳的笨拙,刘璎想出一个最简单的改造办法,他拿出三支做实验。办法非常简单,就是截短枪筒子,使得整体火铳长度为二尺半,其他的完全不动。这办法是再简单不过了,说改就改,马上完成。
要知道,火铳的外形与现代的步枪不同,最明显的是没有枪托。因此,两尺半长度的短铳,它的枪筒子还有两尺多长,与现代步枪的枪筒长度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是刘璎想到截短枪筒的根据,此时火铳的枪筒的确太长了。因此刘璎设想,短火铳对射程未必有太大的影响。
火铳短了,分量就轻了,可以一个人两手端着,操作灵活。装药和准备时间也会快不少。
缺点就是射程近了,不过还没试验,这是估计。原来的火铳射程比弓箭略远,六七十步约100米的样子,现在的短火铳如果效杀伤距离能有三十步也能接受。
对于军事上使用的长度单位,古人用“步”做单位。什么是步呢?对此现代人反而混乱,因为人们以为迈出一条腿就是一步,比如各种计步器所记的步数就是这样的,实际上这是错的。
诚然也可以这样说:大家都这么计算,公认了,也就成了标准,这也不是不可以。
好了,我们说说古人的步是多大?
古代的标准迈出一足叫跬音:亏,迈出两足才是步。所以古语有这样的句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一般公认的是:一步等于1。4米。这个数只是推算,不能作为标准。我们为了方便折算,选择一步等于1。5米。准确度相差不大,方便计算为好。
。。。。。。
古代的战场绝大多数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面对面发挥火力效果才最佳。所以射程不是主要的,方便快捷才更重要。甚至射击的准确性都在其次,这么近的距离几乎不需要瞄准,抬手就打也差不到那里去。再者说,火铳本来就没准头,因为枪筒没有来复线,飞出去的子弹不旋转。
只要打的快,形成猛烈的火力,才能有效压制敌人。
刘璎对这一项改进的实验给予很大的希望,他关注的重点就在于射击速度,射程在其次。于是,他对测试的家丁说,就要求你们打得快,越快越好。
前面我们说过,刘璎对火药制造包装做了改进,使得火药燃烧后残留物少了,这就不必每打一枪都要清理枪膛,从而加快的射击速度。此外还改进了火药包装,以往火药是散装在袋子里的,用勺子灌入枪口,药量就靠勺子控制。同时还要装好引火的药捻子,用探子捣实,然后填充子弹,打一枪之后必须清理擦拭枪膛。
现在的火药是用硝化的纸包装的,拿一包塞入枪膛,比散装火药方便快捷。火药干净残留物就少,擦枪膛的速度就快,并且不必每打一枪都清理枪膛。
原来需要三五分钟才能打一枪,改进火药后缩短为一分钟,射击速度已经明显提高了。这说的是原来的长火铳,现在枪筒子短了,清理就更快捷,射击速度还会提高。
这里说一分钟是现代人的记时单位,是我们为讲故事方便。其实那时候根本就没这个计时单位。
要比较射击速度就要记时间,可惜现在没有机械表,古代的计时办法太笨、太粗略。
那么今天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办法还不少。
比如说,可以在地面插上一个木棍,看影子变化。古代有计时专用的壶,叫滴漏,类似于沙漏的原理。但是因为没有玻璃制品,西方的沙漏还没传过来。
最简单的用“吸”计数,“一吸间”就是喘一口气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尽量均匀的数数。现在刘璎没别的办法,只能数数。叫一个家丁过来,站在一旁数数,一呼一吸记一个数。
不要笑话古人,这个办法简单实用,也是很准确的。
青壮的人每分钟呼吸大约15次,计算一下,每一吸等于4秒。只要控制好,呼吸均匀,计时还是相当准确。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