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承担田赋尚能糊口,但是这层层加派逼得百姓家破人亡,文忠公推行‘一条鞭法’本为良策,却变成了这些蠹吏变相捞钱的手段,火耗一事必须加以整改。”

对此事,毕自严脸上出现无奈之情,叹道:“此事朝廷也屡下禁令,但是效果甚微,哪怕是杀掉几个以示惩戒,但新上任的县令依然会重蹈覆辙,根本无法禁止这种行为。”

朱由检心里也清楚,想要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这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是地方官吏获得额外收入的办法。

换一个县令是不管用的,毕竟负责收缴的是下面的吏员,没有这批人也收不起来税。

不过朱由检有个设想,就是使用纸币来交税。

宋朝以前就这么干过,允许四川地区用纸币来交税。

朱由检查看过大明的纸币制造技术,大明宝钞的防伪功能是做得相当好的。

宝钞的制造原料是桑穰,就是桑树皮与树肉之间一层极薄的内皮,这种原料很难获得,而且基本都掌控在朝廷手里。

此外,宝钞采用了精湛的雕刻技术,正面盖有两方红色官印,一个是“大明宝钞之印”,另一个是“宝钞提举司印”。

背面也有两方印章,即红色官印“印造宝钞局印”和油墨印的钱币面额币值。

正背面的印章都有防伪暗记,民间是很难仿造的。

“朕欲仿照宝钞的样式制作银票,若是银票能作为交纳赋税的凭据,想必可以有效解决这个火耗的问题,而且银票便于携带,流通起来也比较方便。”

听到朱由检的这个提议,毕自严惊道:“陛下万万不可,这什么银票和宝钞一样,本质上都是一张纸,万一碰上了走火之类的灾遇,那这就损失大了。

况且现在宝钞基本上不管用,拿着一贯宝钞能买到的东西,根本比不过一贯银钱,在民间的接受度也不高,百姓都不喜欢使用。”

孙承宗也不赞臣跟这个提议,道:“毕尚书言之有理,此举牵扯甚广,陛下不可轻易行事,还是按照原先的办法,再慢慢改进比较妥当。”

袁可立等人也都不同意这个办法,认为风险太大。

对此朱由检也表示理解,大明宝钞不被接受是有原因的,因为太祖规定,只可以用金银换宝钞,而宝钞却换不了金银。

这就等于是用宝钞在打劫民间的财富,那些地主愿意接受才怪。

况且大明发行宝钞没有准备金,不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只管大肆印钞,导致通货膨胀过高,宝钞贬值严重,自然没人喜欢这纸一般的玩意儿。

但朱由检是深切知道纸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金属货币太沉了,不利于流通,而且也存在损耗失去成色的问题。

看来得给这几位大臣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朱由检拿过一张纸,写下了几串数字,道:“几位爱卿请看,朕以粮食为例,京师每年入漕粮四百万担左右。

假如每担价值宝钞一贯,但是朝廷印了八百万贯钞下去。

宝钞变多了,粮食没有变多,那就会造成每两贯钞才能买到一担粮食,粮价就会凭空涨了一倍。

粮食是一切的根本,粮价一涨,其他物品的价格就会跟着涨,这时候手里拿着宝钞却买不到东西,那自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宝钞。

但是假如朝廷只印了四百万贯钞呢?宝钞与粮食相等,依然是一贯宝钞一担粮食,这价格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毕自严在户部任职已久,对于数字很敏感,朱由检这么一描述,他就大抵明白了,道:“陛下的意思是,宝钞得根据需要来印,不能滥发?”

朱由检赞叹道:“没错,朕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发行宝钞得有凭据,以银子作为抵押物,根据户部银库里的存银,按一定的比例来印发,而且要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金银。

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回收折旧的宝钞,要保证宝钞在民间流通的数量始终与需要的量相当。”

说着说着,朱由检琢磨着是不是可以把银行给搞起来,要是操作得当,金融行业是妥妥的无本万利啊。

毕自严又听明白了,感叹道:“陛下真乃神人也,老臣算是服气了,若是能够实行此举,朝廷就牢牢地把天下之钱财都掌控在手里了。”

中央要是能够将财政大权捏在手里,哪里还需要担心地方尾大不掉的问题。

本章已完 m.3qdu.com